与孙子等兵家相似,叶梦熊也强调情报先行。而且,无论是侦察敌情,还是用间探情,他都格外强调诡诈之术。比如就侦察而言,他强调从测度敌人的情况开始,便巧设奇谋秘计——“测度用奇”,同时结合各种情报术的运用,“设方误敌”[80],以求达成奇效。
孙子强调“知彼知己”,并明确了“先知而后战”的战争逻辑,此后历代兵家都纷纷将此奉为圭臬。叶梦熊对孙子的理论表示高度认同。在《料敌》篇,他首先借用孙子的名言强调了这一战争逻辑: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81]盖能知彼己,则守其可守,攻其可攻,又奚殆焉。不知彼己,可而不进,难而不退,其败必矣。此古之英君、贤相、谋臣、策士,所以重于料敌也。故揭料敌之纲。[82]
从中可以看出,叶梦熊是将孙子“知彼知己”的情报思想作为其“料敌”之纲,强调了由料敌而知攻守的战争逻辑。“料敌”也即“知敌”,由此可见,就彼与己而言,叶梦熊更重视的是“彼”,关注的是敌情,更强调对敌情的掌握。
对于料敌,叶梦熊分成名将料敌和儒者料敌两种,并对各自特点进行了总结。他对历史上名将的料敌之法进行了总结,总结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83]这一规律。在他看来,攻心战或心战之所以要高于攻城战或兵战,就是因为其付出成本较低,较多使用谋略之术,更接近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敌营进行秘密渗透,也需要使用离间之术来瓦解敌军,皆为料敌之术的重要内容。与名将料敌不同,儒生料敌另有侧重之处,可当成“学而知之”的代表。由于儒生一向以博古通今和深谋远虑见长,故能“料敌情伪,吻合事机”[84]。儒者大多是饱学之士,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能通天地贯古今之外,也更擅长深谋远虑,多方考虑问题。如能准确掌握敌情,就能成功进行战争预判,而且往往符合实情。所以将帅必须善于听从儒者的意见,大胆使用儒生料敌,要懂得“亲近儒者”,而不可轻视儒者。[85]
接下来,《运筹纲目》对具体的料敌之术进行了总结。这些料敌之术中,叶梦熊首推“间人辞色”,提醒人们在料敌时注意“听其言也,观其眸子”。[86]俗话说,“言为心声”,可从察言观色中考察敌方的战略意图和战斗决心等。这一点其实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在先秦典籍《鬼谷子》中也有较多关于“揣情”和“摩情”的论述。[87]到了唐代,军事理论家李筌总结了“探心之术”,算是对《鬼谷子》的遥远的回应。[88]在《运筹纲目》中,它又被重新提起,说明这一间术并没有被彻底遗忘。
其次则为“测度之术”。叶梦熊接连引用孙子名言“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89]和“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90],说明“测度”的重要性,并指出“测度”的关键是知晓对方的“出奇”之术。他指出:“夫君子所为,众人不识,今以奇谋秘计,为庸将谈之,欲其见听难矣。”[91]由于战争双方都会使用阴谋诡计,大量使用欺骗之术,所以真实意图不易察觉。历史上只有曹操这样高明的军事家才能准确地察知敌情,自非庸将可比。因此测度的关键是知晓对方的“出奇”:“兵非出奇不能胜,奇非智将不能出。”[92]在测度敌方种种情况,了解对手的虚实和强弱之后,才能以奇谋秘计制敌,才能进一步出奇制胜。
再次则为“误敌之术”。这其实就是孙子的“形人之术”,套用今天的理论,则为情报术和战争欺骗术。孙子主张“形人而我无形”,又主张使用动敌之法获取情报,[93]从而将古典情报术发展到高峰。叶梦熊对此表示高度赞同,反对简单使用武力获胜,而是积极主张多用误敌之策。他借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的论兵名言——“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充分强调误敌欺敌的重要性。叶梦熊指出,“误敌之术”的关键是“因时制宜”:“然所以误之之术,则又在乎因时制宜,斯敌莫之觉”[94]。只有做到因时制宜,才能随机应变,不让对手轻易察觉,从而更容易为我方欺骗。
在多方探取对方情报的同时,叶梦熊也强调了“事宜机密”,重视情报保密工作。这在今天被视为反情报。孙子将“形人而我无形”作为情报工作的最高境界,一面对敌使用情报术,一面做好反情报工作。这句话道出了情报工作的两面。两军交战,经常会出现“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情况,都在努力刺探对方的情报,所以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叶梦熊引用《六韬》等兵典,进一步对此加以强调。《六韬》中说“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95],《孙子兵法》说“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96],这些都体现了对保密工作的重视。叶梦熊据此指出:“机一泄,为敌所败,岂止不能取胜而已。”[97]也就是说,一旦泄露了军事机密,必然为敌所败。这与孙子在思想逻辑上保持着一致。
探知敌情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用间,叶梦熊对此也有专论,总结出十条“用间之纲”。叶梦熊指出:“敌情叵测,必须间谍,然后可知矣。故五间之用,古人重之。所谓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机莫密于间。”[98]这段话其实是从《孙子兵法·用间篇》中引来,强调的是间谍的重要作用。所谓“五间”,也来自孙子,指的是因(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孙子在《用间篇》中对古代谍报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建立了深刻而系统的古典谍报理论体系,后人再难逃脱其藩篱。可贵的是,叶梦熊立足于孙子的用间理论,试图通过总结“用间之纲”,重新对用间之术进行总结,共有以下十点。
一是“赂宠祸将”[99]。叶梦熊仍然借孙子在《用间篇》的名言“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一语,说明策反对方关键人物的重要性。各种近宠、亲信人员和守将,都是行间的首选目标。如果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既可以离间敌人,也可以刺探到有价值的情报。(www.xing528.com)
二是“因使安仇”,就是借助派出使臣的机会,巧妙行间,达到分化敌军、刺探情报的目的。在历史上,诸如韩信、李靖、韩世忠等名将都曾使用此道,成功破敌。
三是“设间惑虏”。叶梦熊指出,在历史上有不少因离间北虏而立功的,比如刘琨、裴行俭等人,但今天的边将已经不懂此道:“莫之能知,即知之间,亦莫之能行。”[100]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建立破虏奇功,可谓难上加难。孙子说,“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101],叶梦熊引用孙子此语,呼唤那种上智之间的出现。
四是“伪书诈敌”,即通过伪造书信,设法送到敌人手中,使得敌人上当。叶梦熊指出,如果手法高明的话,确有意想不到的成效:“非上智之才明,足以烛奸者,不能察也。”[102]这就是孙子所说“圣智”之术。
五是“反间疑心”。孙子极为重视反间,曾说“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又称“反间不可不厚也”。[103]叶梦熊也高度重视反间,并举例说明了反间的价值及“反间疑心”的作用。
六是“谣言惑众”,即制造谣言和利用歌谣,散布假情报,来离间敌人,使其君臣相斗。叶梦熊借用“一人传虚,百人传实”这一古语,证明“人心之易惑,而谣言之足以动众”[104],说明散布谣言行间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经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七是“厚谍得情”。叶梦熊指出,“谍之动静,必先知之”,又说,“使非厚抚间谍,何以得谍之情哉?”[105]认为必须厚待间谍和重赏间谍,使其真正为我所用,这才能先知敌情,进而达到“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106]的目的。
八是“图形建绩”,即通过画像等方式,对敌展开欺骗,并巧妙行间,以求瓦解敌军。历史上曾有陈平和宋太祖等人巧妙使用此法成功行间,也是用间奇法之一。
九是“因隙成惑”。叶梦熊引用苏轼“木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107]一语,说明抓住时机瓦解敌军的重要性。只有令对手互相猜忌,才有机会进一步行间,巧妙分化对方。
十是“纵降反报”。巧妙使用反间,可以让其传递假情报。敌将如果不能辨别,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故不失为一条破敌妙计。
叶梦熊就用间所总结的“十目”,是尝试突破孙子“五间”所做的努力。“十目”还结合了诡诈之术的运用,在继承孙子理论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