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具体的战术问题,尹宾商也有不少精辟之论。而且,这些内容占据了更多的字条,是《兵》的主体内容。下面笔者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第一,批亢捣虚,我专敌分。
在“声”字条,尹宾商强调了“批亢捣虚”是进攻的主要原则。他认为,要想达到进攻的效果,那就必须做到“我之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的薄弱之处,才能击倒对手。尹宾商认为虚实可以与八卦的方位图联系起来,虚实不可共生,所以只能避实击虚。这其中明显有故弄玄虚之嫌,但也多少点出了兵法的要则。
要想达成避实击虚,就要尤其注意使得我方常专,敌方常分。这其实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的重要主题。孙子强调“我专而敌分”,也即努力达成“避实而击虚”的效果。尹宾商指出:“善战者,使所(我)常专,使敌常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则此众彼寡,我所与战者约矣。我之战地,常使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矣。所备者多,则我所与战者又寡矣。”[392]这段话论述的主题仍然是“我专而敌分”,所希望达成的效果则是避实击虚,这基本上是从《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化出的。这一方面说明孙子对古典兵学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说明,就“虚实”这对兵学范畴而言,尹宾商自己的创见不多,基本还是拾孙子之牙慧。
《兵》强调“兵贵精不贵多”,这其实也是孙子的主张。对孙子的精兵思想,尹宾商表示了高度赞赏:“此常言,实至言也。”[393]《兵》列举历史上几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比如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淝水之战都可以说明“众不足恃”和“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
尹宾商进一步指出“寡”的好处,主要有:“寡则势易联也,寡则心易合也,寡则力易并也,寡则械易具也,寡则饷易庀也,寡则动易聚也,寡则归易同也。”[394]在尹宾商看来,人少的好处,比如可以更容易联络,更容易做到齐心协力,更容易展开行动等。东汉班超便是以三十六人定三十六国,成为善用寡者之神手,是这方面的典型。这些理论,已经跳出了孙子的藩篱,可算是尹宾商的创见。
另外,尹宾商强调“贵合”,这其实也是实现“我专”的一种手段。他指出:“五指之更弹,不如控拳之一挃”[395],这仍然是“我专而敌分”的翻版。对于“合”所能达成的利好,尹宾商也进行了简单总结:“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396]这方面内容对如何实现“我专”,在手段上也有所补充。
第二,夺人之心,速战速决。
古代兵家中,既有强调先发制人,也有强调后发制人。《军志》就曾指出:“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397]所以,要辩证看待和处理战争中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关系。从《兵》来看,尹宾商所贵为“先”,更强调“先发制人”。至于“先发制人”的好处,就是能够“夺人之心”:“兵家惟其先人,故能有夺人之心。”[398]
在尹宾商看来,战争行为就像是棋手之间的对弈,必须处处争“先”:“奕,小数耳,犹曰自始至终着着求先,况兵乎哉!”[399]就对弈而言,抢占先手非常重要,可以在棋局中占据主动。就战争而言,占据先手之利,同样可以夺取战争主动权。所以,自古以来那些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家,都强调“先”,提倡夺占先手之利。抢占先手的方法有很多种,尹宾商借鉴孙子的兵学理论,总结为四点,即治气、治心、治力和治变:“是故治气则先,治心则先,治力则先,治变则先。”[400]这四方面内容,其实是孙子所总结的“治兵四要”[401],尹宾商认为其对争夺先手也有重要作用,于是进行了移植。
在尹宾商看来,“先”所包含的含义有很多种,“先为不可胜”只是其中一种:“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未有不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也。”[402]除此之外,“先”代表了抢夺先机或先占要地。尤其是那些险要的战略地点,必须抢先占领:“隘则先居之,险则先去之,爱则先夺之。”[403]例如像关中这种战略要地,如果抢先占据则可以“先人成王”,这就是拼命争“先”的理由。尹宾商指出,正如咽喉是人体的要害通道一样,战争行为也存在这样的要害之地,往往是性命攸关的急所。高明的指挥员非常善于发现这种要害之地,并果断地抢先占领。在敌我双方旗鼓相当之时,这种要害之地则显得尤为重要:“吾与敌旗鼓相闻,审其何处为背,何处为吭,因拊而扼之,敝敌之善策也。”[404]
抢夺先手或夺占要地,尤其要注意“快”,必须快马加鞭。在《兵》中,尹宾商用多种行动敏捷的动物作为比喻,反复强调了“快”的重要性:“若乃勃然而起,忽然而至,如豕之奔,虿之螫,狸之抟,兔之脱,谁能御之?”[405]与之相似,任何战术行动也必须行动快捷,令对手无暇准备。尹宾商之所以特别强调“快”,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只有迅速果断,才能收到更好的作战效果,令对手“猝而不及持”[406];其二,战机稍纵即逝,只有行动快捷才能抓住:“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则速攻之,速围之,速逐之,速捣之,靡有不胜。”[407]尹宾商引用《军谶》中的名言“攻敌欲疾,是脱兔之说也”,进一步说明“快”的好处,强调只有行动迅速,才能做到“智者不能为之谋,勇者不及为之怒矣”[408]。
第三,以静为主,见可而进。
尹宾商强调战术行动要“快”,但也不废“慢”。尤其是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更不能盲目求“快”,而是要求慢求稳,将速度降下来。在尹宾商看来,天下之事,始终可分为“急之而缓”和“缓之而急”两种,必须考虑周全,慎重对待。为此,他又写下“纡”字条特别加以强调。如果一味求“快”,就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疾行无善步,疾歌无袅音,疾书无劲画,疾啖无余甘。”[409]与之相反,如果注意节奏,将速度适当地降下来,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缓则其神必闲,神闲则其气必定,气定则其谋必密,谋密则其发必锐。”[410]也就是说,只有保持镇定的态度,保持神闲气定,才能更好地进行战争谋划,使得战争决策能够秘密而又谨慎地展开。这才是尹宾商眼中的“全胜之道”。
在注意“纡”的同时,《兵》也强调“静”。尹宾商指出,战争固是武事,却始终“以静为主”。[411]所以,军队切不可轻动,更不可妄动。保持安静的好处,是藏匿己方战略意图和作战计划,令对手无从窥探:“静则无形,动则有形。动而有形,必为之擒。”[412]他进一步以捕捉动物为喻,说明妄动的危害。由捕捉动物的经验可知,始终是那些喜欢妄动的动物最先被人类抓捕,能保持安静不动的动物则往往可以幸免于难:“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麋鹿不动,不罹罝罘;飞鸟不动,不絓网罗;鱼鳖不动,不擐唇喙,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413]仅从这一角度来看,尹宾商和军事家们反复强调必要时候的“静”也很有几分道理。《尉缭子》也说:“兵以静胜。”[414]在己方保持“静”态的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对方发起盲动,就此寻找到击败对手的机会:“俟彼有死形,因而制之。”[415]不仅是军事家贵“静”,就连圣人也视“静”为宝:“是故圣人贵静,静则不躁,而后能应躁。”[416]静以待敌,其实就是等待对手犯错,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为此,尹宾商写下“待”字条加以强调。在他看来,高明的指挥员,一方面要保持“不敢为客而为主,不敢虚憍而恃气”,另一方面要做到“如处女然,如木鸡然”。[417]无论是静如处子,还是呆若木鸡,都需要耐心和智慧才行。耐心等待时机的人,都有大智慧。他们对一切都洞若观火,早已有了井然有序的安排:“非至勇不敢待也,非至察不可待也,非至缜不能待也。”[418]两军相持,如能保持“静”,而不是贸然发起进攻,就有赢得胜利的机会。我方不敢先发,彼方也不敢先发,高明的指挥员必须保持耐心,做到“见可而进,观衅而动”[419],待对方犯错。先失去耐心的一方,终将会犯下大错。因为在这种局面之下,后发制人显得更加可贵。这不再是“迫而后起,不得已而后应”[420],而是依靠耐心和善谋才等来的战机。
第四,掌握敌情,因敌变化。
众所周知,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敌情更是隐秘难测,要想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情报工作。重视情报工作,是以孙子为代表的历代兵家的优秀品质。孙子高度重视“知”,既重视“知彼知己”,又重视“知天知地”,也是这个道理。
与孙子等兵家不同,《兵》将情报工作称为“捭”:“敌各有情而吾逆料之,其法曰捭。”[421]这与纵横家倒有几分接近,纵横家的理论作品《鬼谷子》高度重视纵横捭阖之术,将《捭阖》列为全书的首篇,并指出:“捭之者,料其情也。”可见尹宾商的说法,虽与众多兵家不同,但也有久远的理论源头。《兵》指出:“捭”的方法有两种:“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422],都是力图掌握包括敌情在内的各种情势变化。至于“捭”的目标则包括很多种:“察阴阳之理,类万物之情,观众生之先,见变化之朕,而守司其门户。”[423]通过“捭”,考察对方的刚、柔、弛、张等情况,由此而“审定虚实,与其牝牡”[424]。
既然有了可靠的情报工作作为保障,就可以实现“因敌变化”。兵法固然贵“因”,但也必须有所“因”。孙子也提倡“因”,主张“因敌变化”,但没有对“何为因”做出解释。在《兵》中,尹宾商对于“因”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固,因敌之胜以为克,因敌之乱以为暇,因敌之来以为往,因敌之谋以为事。”[425]从中可以看出,“因”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因敌之“险”,也可以因敌之“乱”,更要注意因敌之“谋”。
大敌当前,能保持镇定,其实也是因为对敌情有着充分掌握。在尹宾商看来,保持镇定可以有很多种情况:“有矫情而镇之者,有晰理而镇之者,有审势而镇之者,有量力而镇之者,有迎机而镇之者,有无可奈何而镇之者。”[426]从他所总结的各种情况可以看出,“矫情而镇”和“无可奈何而镇”之间的差距,简直不可以道里计。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做足情报工作,有没有对敌情给予足够的重视。
各种乘人之术的实施,更离不开情报工作。在“乘”字条,尹宾商总结各种可乘之势:“制敌亦然,骄可乘,劳可乘,懈可乘,饥可乘,渴可乘,乱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险可乘。”[427]需要看到,敌军的“骄”“劳”“懈”“饥”等等情况,几乎都要依靠情报工作才能得到。没有扎实可靠的情报工作,就无从掌握各种可乘之机,更无法实施各种乘人之术。
总体而言,尹宾商通过三十六个字条,试图对兵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概括性总结和阐释,可谓别出心裁。就体例而言,民国时期发现的著名兵书《三十六计》,也许是受到《兵》的启示。[428]尹宾商的条分缕析虽然很有特点,但他在写作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大量列举古代战例来进行论证,使得《兵》更像是一本战争史话类的普及性读物。由于战例罗列太多,占据篇幅过于庞大,与书中的学理探讨和兵法理论的总结相比,显得非常不相称,难免会拉低该书的理论水准。
【注释】
[1]据《中国兵书知见录》记载,包括民国在内,历代存世兵书共计2308部,明代有777部,加上明代存目兵书也有246部,两者相加,共1000余部。参见《中国兵书通览》,第21页。
[2]何良臣:《阵纪》卷一《募选》,《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4年。
[3]《阵纪》卷一《募选》。
[4]《阵纪》卷一《募选》。
[5]详细讨论参看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原选兵》,《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十八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5年。
[6]《阵纪》卷一《募选》。
[7]《阵纪》卷一《募选》。
[8]《阵纪》卷一《募选》。
[9]《阵纪》卷一《募选》。
[10]《阵纪》卷一《募选》。
[11]《阵纪》卷一《募选》。
[12]《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原选兵》。
[13]《阵纪》卷一《募选》。
[14]《阵纪》卷一《募选》。
[15]《阵纪》卷一《募选》。
[16]《阵纪》卷一《募选》。
[17]《阵纪》卷一《募选》。
[18]《阵纪》卷一《束伍》。
[19]《阵纪》卷一《束伍》。
[20]《阵纪》卷一《束伍》。
[21]《吴子·图国》,《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一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
[22]《阵纪》卷一《束伍》。
[23]《阵纪》卷一《束伍》。
[24]《孙子兵法·行军篇》。银雀山竹简本作“合之以交,齐之以武”。
[25]《阵纪》卷一《赏罚》。
[26]分见《管子·枢言》《管子·九守》。“用赏贵诚,用刑贵必”,《管子·九守》作“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管子》,《四部丛刊》景宋本。
[27]《尉缭子·制谈》,《中国兵书集成》第一册。
[28]《阵纪》卷一《赏罚》。
[29]《阵纪》卷一《赏罚》。
[30]《阵纪》卷一《赏罚》。
[31]《阵纪》卷一《赏罚》。
[32]《阵纪》卷一《赏罚》。
[33]《阵纪》卷一《赏罚》。
[34]《阵纪》卷一《赏罚》。
[35]《阵纪》卷一《赏罚》。
[36]《阵纪》卷一《赏罚》。
[37]《阵纪》卷一《赏罚》。
[38]《阵纪》卷一《赏罚》。
[39]《阵纪》卷一《教练》。
[40]《阵纪》卷一《教练》。
[41]《阵纪》卷一《教练》。
[42]《阵纪》卷一《教练》。
[43]《孙子兵法·军争篇》引《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44]《孙子兵法·军争篇》。
[45]《管子·重令》。在《管子》看来,所谓“治国之器”有三:一曰“号令”,二曰“斧钺”,三曰“禄赏”。而这三者,各有作用:“非号令毋以使下,非斧钺毋以威众,非禄赏毋以劝民。”
[46]《阵纪》卷一《教练》。
[47]《阵纪》卷一《教练》。
[48]《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原选兵》。
[49]《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一《胆气篇》。
[50]《阵纪》卷一《教练》。
[51]《阵纪》卷一《教练》。
[52]《阵纪》卷一《教练》。
[53]《阵纪》卷一《教练》。
[54]《阵纪》卷一《教练》。
[55]《阵纪》卷一《教练》。
[56]《阵纪》卷一《教练》。
[57]《阵纪》卷一《教练》。
[58]《阵纪》卷一《致用》。
[59]《阵纪》卷一《致用》。
[60]《阵纪》卷一《致用》。
[61]《阵纪》卷一《致用》。
[62]《阵纪》卷一《致用》。
[63]《阵纪》卷一《致用》。
[64]《阵纪》卷一《致用》。
[65]《阵纪》卷一《节制》。
[66]《阵纪》卷一《节制》。
[67]《孙子兵法·军争篇》。
[68]《阵纪》卷一《节制》。
[69]《吴子·治兵》。
[70]《吴子·治兵》。
[71]《孙子兵法·势篇》。
[7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
[73]《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75]《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76]《孙子兵法·势篇》。
[77]《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78]《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79]《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80]《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81]《阵纪》卷二《奇正(虚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又,一说《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为托名之作。
[8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83]《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84]《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85]《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86]《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87]《孙子兵法·势篇》。
[88]《孙子兵法·虚实篇》。
[89]《阵纪》卷二《众寡》。
[90]《阵纪》卷二《众寡》。
[91]《阵纪》卷二《众寡》。
[92]《阵纪》卷二《众寡》。
[93]《阵纪》卷二《众寡》。
[94]《孙子兵法·九地篇》。
[95]《阵纪》卷二《率然》。
[96]《阵纪》卷二《率然》。
[97]《阵纪》卷二《率然》。
[98]《阵纪》卷二《率然》。
[99]《阵纪》卷三《阵宜》。
[100]《阵纪》卷三《阵宜》。
[101]《阵纪》卷三《阵宜》。当然,何良臣也指出其中存在伪托现象:“孙武之方阵、圆阵、牝阵、牡阵、雁行阵、罘罝阵、车轮阵、冲方阵、常山阵者,皆唐人裴绪所作。”
[102]《阵纪》卷三《阵宜》。
[103]《阵纪》卷三《阵宜》。
[104]《阵纪》卷三《阵宜》。
[105]《阵纪》卷三《阵宜》。
[106]《阵纪》卷三《阵宜》。
[107]《阵纪》卷三《阵宜》。
[108]《阵纪》卷三《阵宜》。
[109]《阵纪》卷三《阵宜》。
[110]《阵纪》卷三《阵宜》。
[111]《阵纪》卷三《阵宜》。
[112]《阵纪》卷三《阵宜》。
[113]《阵纪》卷三《阵宜》。
[114]《阵纪》卷三《阵宜》。
[115]《孙子兵法·形篇》。
[116]《阵纪》卷三《战机》。
[117]《阵纪》卷三《战机》。
[118]《阵纪》卷三《战机》。
[119]《阵纪》卷三《战机》。
[120]《阵纪》卷三《战机》。
[121]《阵纪》卷三《战机》。
[122]《阵纪》卷三《战机》。
[123]《孙子兵法·地形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可知孙子论情报,不仅强调“知彼知己”,同时也强调“知天知地”。
[124]《阵纪》卷三《战机》。
[125]《阵纪》卷三《战机》。
[126]《阵纪》卷四《因势》。
[127]《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说“因利而制权”“因粮于敌”“因形而错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等,皆为其重“因”的明证。
[128]《阵纪》卷四《因势》。
[129]《阵纪》卷四《因势》。
[130]《阵纪》卷四《摧陷》。
[131]《阵纪》卷四《摧陷》。
[132]《阵纪》卷四《摧陷》。
[133]《阵纪》卷四《摧陷》。
[13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类》。
[135]张燕婴译注:《论语·子路》,中华书局,2006年。
[136]佚名:《草庐经略》卷一《操练》,《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六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4年。
[137]《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38]《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39]《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0]《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1]《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2]《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3]《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4]戚继光指出:“练胆气乃练之本也。”详细讨论参看《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原选兵》。
[145]何良臣说:“大率其选务精,而其用在胆。”详细讨论参看《阵纪》卷一《募选》。
[146]《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7]《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148]《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四《练将篇》。
[149]《草庐经略》卷一《习技艺》。
[150]《草庐经略》卷一《习技艺》。
[151]《草庐经略》卷一《习技艺》。
[152]《草庐经略》卷一《教部阵》。
[153]《草庐经略》卷一《教部阵》。
[154]《草庐经略》卷一《教部阵》。
[155]《草庐经略》卷一《教部阵》。
[156]《草庐经略》卷一《教部阵》。
[157]《草庐经略》卷一《拊揗》。
[158]《草庐经略》卷一《拊揗》。
[159]《草庐经略》卷一《军刑》。
[160]《草庐经略》卷一《军刑》。
[161]《草庐经略》卷一《军刑》。
[162]《草庐经略》卷一《军刑》。
[163]《草庐经略》卷一《军刑》。
[164]《草庐经略》卷一《军刑》。
[165]《孙子兵法·行军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166]《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陈秉才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07年。
[167]《草庐经略》卷一《军赏》。
[168]《草庐经略》卷一《军赏》。
[169]《孙子兵法·行军篇》。
[170]《草庐经略》卷三《号令》。
[171]《草庐经略》卷三《号令》。
[172]《草庐经略》卷三《号令》。
[173]《草庐经略》卷一《任贤》。
[174]《草庐经略》卷一《任贤》。
[175]《草庐经略》卷一《训将》。
[177]《草庐经略》卷二《将谋》。
[178]《孙子兵法·形篇》:“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79]《草庐经略》卷二《将谋》。
[180]《孙子兵法·作战篇》。
[181]《吴子·论将》。
[182]《孙子兵法·九变篇》。
[183]《草庐经略》卷二《将勇》。
[184]《草庐经略》卷二《将勇》。
[185]《草庐经略》卷二《将勇》。
[186]《草庐经略》卷二《将勤》。此处可能是作者所据版本不同,也可能系记忆有误。查《六韬》,其中所用为“服力”,与“勤力”意思相近。
[187]《草庐经略》卷二《将勤》。
[188]《草庐经略》卷二《将勤》。
[189]《草庐经略》卷二《将让》。
[190]《草庐经略》卷二《将信》。
[191]《草庐经略》卷二《将信》。
[192]《草庐经略》卷二《将信》。
[193]《草庐经略》卷二《将廉》。
[194]《草庐经略》卷二《将廉》。
[195]《草庐经略》卷二《将廉》。
[196]《草庐经略》卷二《约己》。
[197]《草庐经略》卷二《戒骄》。
[198]饶尚宽译注:《老子》六十九章《议兵》,中华书局,2006年。
[199]《草庐经略》卷二《责己》。
[200]《草庐经略》卷二《受善》。
[201]《草庐经略》卷二《致身》。
[202]《草庐经略》卷二《致身》。
[203]《草庐经略》卷二《致身》。(www.xing528.com)
[204]《草庐经略》卷二《一众》。
[205]《草庐经略》卷一《操练》。
[206]《草庐经略》卷二《选能》。
[207]《草庐经略》卷十二《备边》。
[208]《草庐经略》卷一《忠义》。
[209]《草庐经略》卷二《料敌》。
[210]此处作者引用有误。《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地形篇》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与《草庐经略》引文皆有差异。
[211]《草庐经略》卷二《料敌》。
[212]《草庐经略》卷二《料敌》。
[213]《草庐经略》卷二《料敌》。
[214]《草庐经略》卷二《料敌》。
[215]《孙子兵法·虚实篇》。
[216]《草庐经略》卷六《形人》。
[217]《草庐经略》卷六《形人》。
[218]《孙子兵法·计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19]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220]《孙子兵法·用间篇》。
[221]《草庐经略》卷六《乡导》。
[222]《草庐经略》卷四《尚秘》。
[223]《草庐经略》卷四《尚秘》。
[224]《草庐经略》卷四《尚秘》。
[225]《草庐经略》卷五《正兵》。
[226]《草庐经略》卷五《正兵》。
[227]《草庐经略》卷五《正兵》。
[228]《草庐经略》卷五《正兵》。
[229]《草庐经略》卷五《正兵》。
[230]《草庐经略》卷五《奇兵》。
[231]《草庐经略》卷五《奇兵》。
[232]《孙子兵法·计篇》。
[233]《草庐经略》卷五《奇兵》。
[234]《草庐经略》卷五《奇兵》。
[235]《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236]《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237]《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238]《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239]《草庐经略》卷六《击虚》。
[240]《孙子兵法·虚实篇》。
[241]《草庐经略》卷六《避实》。
[242]《孙子兵法·计篇》。
[243]《孙子兵法·军争篇》。
[244]《草庐经略》卷三《诡谲》。
[245]《孙子兵法·计篇》。
[246]何守法:《投笔肤谈·本谋》,《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六册。
[247]《投笔肤谈·本谋》。
[248]《孙子兵法·九变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249]《投笔肤谈·本谋》。
[250]《投笔肤谈·本谋》。
[251]《投笔肤谈·本谋》。
[252]《投笔肤谈·本谋》。
[253]《投笔肤谈·本谋》。
[254]《投笔肤谈·本谋》。
[255]《投笔肤谈·本谋》。
[256]《投笔肤谈·家计》。
[257]《孙子兵法·形篇》。
[258]《投笔肤谈·家计》。
[259]《投笔肤谈·家计》。
[260]《投笔肤谈·家计》。
[261]《投笔肤谈·家计》。
[262]《孙子·虚实篇》。
[263]《投笔肤谈·家计》。
[264]《投笔肤谈·达权》。
[265]《投笔肤谈·达权》。
[266]《投笔肤谈·达权》。
[267]《投笔肤谈·达权》。
[268]《投笔肤谈·达权》。
[269]《投笔肤谈·达权》。
[270]《孙子兵法·虚实篇》。
[271]《投笔肤谈·达权》。
[272]《投笔肤谈·达权》。
[273]《投笔肤谈·达权》。
[274]《投笔肤谈·达权》。
[275]《投笔肤谈·达权》。
[276]《投笔肤谈·达权》。
[277]《投笔肤谈·持衡》。
[278]《投笔肤谈·持衡》。
[279]《投笔肤谈·持衡》。
[280]《投笔肤谈·持衡》。
[281]《投笔肤谈·持衡》。
[282]《投笔肤谈·军势》。
[283]《投笔肤谈·军势》。
[284]《投笔肤谈·军势》。
[285]《投笔肤谈·军势》。
[286]《投笔肤谈·军势》。
[287]《投笔肤谈·军势》。
[288]《投笔肤谈·军势》。
[289]《投笔肤谈·军势》。
[290]《投笔肤谈·军势》。
[291]《投笔肤谈·军势》。
[292]《投笔肤谈·兵机》。
[293]《投笔肤谈·兵机》。
[294]《投笔肤谈·兵机》。
[295]《投笔肤谈·兵机》。
[296]《投笔肤谈·兵机》。
[297]《投笔肤谈·兵机》。
[298]《投笔肤谈·战形》。
[299]《孙子兵法·虚实篇》:“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300]《投笔肤谈·战形》。
[301]《孙子兵法·谋攻篇》:“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302]《投笔肤谈·战形》。
[303]《投笔肤谈·战形》。
[304]《投笔肤谈·战形》。
[305]《投笔肤谈·谍间》。
[306]《投笔肤谈·敌情》。
[307]《投笔肤谈·敌情》。
[308]《投笔肤谈·敌情》。
[309]《孙子兵法·势篇》。
[310]《投笔肤谈·敌情》。
[311]《孙子兵法·行军篇》:“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相敌之法”的具体条目,各本存有差异,十一家注本为“三十二法”,《武经七书》本则为“三十三法”。十一家注本“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一句,武经本作“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与汉简本比较,疑武经本存在误书。
[312]《投笔肤谈·敌情》。
[313]戚继光也曾模仿孙子,总结出内容新颖的“海上相敌二十法”〔《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十八《治水兵篇》〕。
[314]《投笔肤谈·谍间》。
[315]《投笔肤谈·谍间》。
[316]《投笔肤谈·谍间》。
[317]《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318]《投笔肤谈·谍间》。
[319]《投笔肤谈·谍间》。
[3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类》。
[321]《孙子兵法·用间篇》。
[322]《草庐经略》卷三《假托鬼神》。
[323]《投笔肤谈·方术》。
[324]《投笔肤谈·方术》。
[325]《投笔肤谈·方术》。
[326]《投笔肤谈·物略》。
[327]《投笔肤谈·物略》。
[328]《投笔肤谈·地纪》。
[329]《投笔肤谈·地纪》。
[330]《投笔肤谈·地纪》。
[331]《投笔肤谈·地纪》。
[332]《投笔肤谈·地纪》。
[333]《投笔肤谈·地纪》。
[334]《孙子兵法·地形篇》。
[335]《投笔肤谈·天经》。
[336]《投笔肤谈·天经》。
[337]《投笔肤谈·天经》。
[338]《投笔肤谈·天经》。
[339]《投笔肤谈·天经》。
[340]《武备志·兵诀评·序》:“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341]《孙子兵法·地形篇》。
[342]尹宾商:《兵》卷一《煦》,《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三十七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4年。
[343]《兵》卷一《煦》。
[344]《兵》卷一《煦》。
[345]《兵》卷一《煦》。
[346]《兵》卷三《信》。
[347]《兵》卷三《信》。
[348]《兵》卷三《信》。
[349]《兵》卷三《信》。
[350]《兵》卷四《诛》。
[351]《兵》卷四《诛》。
[352]《兵》卷四《诛》。
[353]《兵》卷四《诛》。
[354]《兵》卷一《整》。
[355]《兵》卷一《整》。
[356]《兵》卷一《整》。
[357]《兵》卷一《整》。
[358]《兵》卷二《集》。
[359]《兵》卷二《集》。
[360]《兵》卷二《集》。
[361]《兵》卷六《果》。
[362]《兵》卷六《疑》。
[363]《兵》卷六《果》。
[364]《兵》卷五《独》。
[365]《兵》卷五《独》。
[366]《兵》卷五《谲》。
[367]《论语·宪问》。
[368]《兵》卷一《羸》。
[369]《孙子兵法·计篇》。
[370]《兵》卷一《羸》。
[371]《兵》卷一《羸》。
[372]《兵》卷一《羸》。
[373]《兵》卷一《佯》。
[374]《兵》卷一《佯》。
[375]《兵》卷一《佯》。
[376]《兵》卷一《佯》。
[377]《兵》卷三《诳》。
[378]《兵》卷三《肄》。
[379]《兵》卷六《托》。
[380]《孙子兵法·虚实篇》。
[381]《兵》卷四《变》。
[382]《兵》卷四《变》。
[383]《兵》卷四《变》。
[384]《兵》卷四《变》。
[385]《兵》卷七《微》。
[386]《兵》卷七《微》。
[387]《兵》卷七《微》。
[388]《兵》卷五《袭》。
[389]《兵》卷五《袭》。
[390]《兵》卷五《袭》。
[391]《孙子兵法·九地篇》。
[392]《兵》卷六《分》。
[393]《兵》卷六《寡》。
[394]《兵》卷六《寡》。
[395]《兵》卷五《合》。
[396]《兵》卷五《合》。
[397]左丘明著,蒋冀骋点校:《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岳麓书社,2006年。
[398]《兵》卷一《先》。
[399]《兵》卷一《先》。
[400]《兵》卷一《先》。
[401]《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402]《兵》卷一《先》。
[403]《兵》卷一《先》。
[404]《兵》卷六《扼》。
[405]《兵》卷二《突》。
[406]《兵》卷二《突》。
[407]《兵》卷一《迅》。
[408]《兵》卷一《迅》。
[409]《兵》卷五《纡》。
[410]《兵》卷五《纡》。
[411]《兵》卷二《静》。
[412]《兵》卷二《静》。
[413]《兵》卷二《静》。
[414]《尉缭子·攻权》。
[415]《兵》卷二《静》。
[416]《兵》卷二《静》。
[417]《兵》卷五《待》。
[418]《兵》卷五《待》。
[419]《兵》卷三《持》。
[420]《兵》卷三《持》。
[421]《兵》卷二《捭》。
[422]《兵》卷二《捭》。
[423]《兵》卷二《捭》。
[424]《兵》卷二《捭》。
[425]《兵》卷二《因》。
[426]《兵》卷三《镇》。
[427]《兵》卷二《乘》。
[428]《三十六计》的最大特点是“以易演兵”,章节数目也为三十六,与《兵》保持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