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经略》对将帅的选拔和管理等,也有非常独到之见解。作者首先是对将帅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一贤可退千里之敌,一士强于十万之师。”[173]在作者看来,选出贤能的将领是“军中之首务”[174],选拔时要注重全面素质,选拔之后也应该加强训诫和管理。
作者首先是对当时明军将帅无能的实际情形进行了总结:“今日之将官,其下者目不识一丁,而其上者工诗作赋,坐消壮气。”[175]在作者看来,当时明军将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低者竟至于目不识丁。那些文化水平稍高的将领,却又不务正业,因为他们热衷于吟诗作赋,学习儒术,对于研习兵家要义反倒不感兴趣,甚至是“终身不学”。针对这种局面,作者特地以专门之章讨论“训将”问题,格外强调对于将帅的管理,不仅积极提倡努力提升将帅自身的文化水平,更注意提高将帅的领兵作战能力。
在《训将》篇,作者以项羽求学为例,说明将帅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楚汉之际的名将项羽,眼见读书不成便开始学剑,因为缺乏耐心又没学成。他的叔父项梁便生气了,项羽辩解说:“读书只是记人姓名而已,至于剑术,也只是一人敌,没必要学。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羽研习兵法。这里所述项羽的故事其实是从《史记·项羽本纪》转述而来,旨在强调将帅学习“万人敌”之类兵法的重要性。当然,作者这里并没有将项羽求学故事转述完整。根据《史记》,项羽研习兵法不久之后,“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176],终究没能坚持下来。《草庐经略》没有继续介绍项羽求学这段经历,似有缺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吃了败仗,更能说明将帅加强学习的重要性。
要想保证将帅的知识水准,除了督促将帅加强自身学习之外,还要在选拔任用方面下功夫。《草庐经略》对此论述非常充分,在《选能》《任贤》等篇,作者明确了非常严苛的选用标准。作者指出,在选拔将帅时,一定要首先以“贤”作为标准,始终注意任人唯贤。对于“贤”,作者所赋予的内涵非常之广,可知其对将帅的要求非常之高:不仅要有勇有谋,也要临危不乱;不仅要善于指挥,也要勤勉治军;不仅要事必躬亲,也要推功避誉;不仅要讲求信用,赏罚得当,也要廉洁奉公,爱护士卒;等等。
研读《草庐经略》不难发现,“贤”似为作者对将帅素质的总体描述。对于“贤”,书中还有具体而细微的要求。
第一是善谋。作者以孔子主张“好谋而成”为例,说明“三军之事,以多算胜少算,以有谋胜无谋”[177]的道理。作为将帅,攻不必取则不能勉强出师,战不必胜则不能勉强接刃,必须做到必胜和必取才能发起攻战,这其实就是孙子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战”[178]。精心谋划,其实就是为了先得胜算。作者进而描述不善谋划的庸将的种种表现:“不料彼我之势,不决制敌之机,不设奇谲之变,不讲地形之利,统军而进,偶尔合战,亦偶尔分胜负,而将不能自主也哉!”[179]这些庸将之所以会误事,就是因为不会谋划。战争的胜负与将帅的先期谋划有着密切关系,能承担这种重任的才可称为“国家安危之主”[180]。如果发现对方有机可乘,就果断出击;如果敌方势头正旺,就不能与之争一朝之胜负,决不轻易挑起战争。做到这些,就具备了最基本的谋划能力。
第二是勇敢。《草庐经略》的作者所提倡之“勇”,是大勇。因此,他特地对《吴子》“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181]一语进行反驳,指出《吴子》所言是充满血气之“小勇”。其实《吴子》所批驳之“勇”,是“鲁莽”,也即孙子所说“必死”[182]。《草庐经略》所欣赏的“勇”,是“大勇”。作者对“大勇”所作定义为:“大勇者,能柔能刚能弱能强。临之而不惊,加之而不惧;虽折而气不挫,虽小而不可欺。事机宜赴,有直往而不逗遛;地所必争,无心摇而有死守。”[183]在作者看来,具备了这种素质,就有神武之威,才可能万夫不当之勇,足以冲锋陷阵。反之,如果将帅缺乏勇敢精神,看到敌军之后就担惊受怕,未临敌阵已先想着撤退,这必然会影响三军锐气,甚至导致丧师覆众。勇敢精神既然如此重要,培养这种精神便成为必然。那么,如何培养将帅的勇敢精神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也即“习勇之道”,总共有三个方面:“一曰忠义,二曰利害,三曰见定。”[184]也就是说,首先是要培养其忠义精神,其次是对其晓之以利害,再者要教会将帅判定敌我之势:“知彼我之势,朗烛事机之要,是以不惑人言,万夫必往。”[185]三方面结合起来,将帅就不会再惧怕敌军,就会表现出勇往直前的气概。
第三是勤力。“勤力”一词,《草庐经略》也有提及,但作者认为《六韬》中曾有使用,故借用其中“将不勤力,则三军失其势”[186]一语,说明将帅忠于职守、勤勉其事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将帅始终担负着保证国家安全的重任,而这绝非儿戏之事,虽殚精竭虑,仍然担心会有疏漏。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因为一人未察或一事偶失,造成难以挽回的败局,所以必须始终保持勤勉的姿态。作者进一步指出,作为将帅应该在以下方面保持“勤力”:“营寨部队,躬为督视;军资器械,亲董其事;抚降驭下,情意恳恻;宾客游士,不妨折节,词讼听览,曲直欲明;簿书笺牍,校雠欲清;遴选众职,务得其人;赏罚群类,务服其心;外察敌人,欲详以审;内职军情,务密以精。千纲万目,无不赡举。非有奇术,总由将勤。”[187]这些内容,其实已经将将帅平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大致勾勒,至今仍不乏启示意义。接下来,作者又列举田单守即墨身操版锸、诸葛亮终日流汗执簿书等案例,并且指出“治军应敌,众务纷纭,虑或一误,所失非小”[188]的道理,也借此说明了将帅甘于劳苦而厌恶安逸的重要性。
第四是谦让。众所周知,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身为将帅,如果能够做到“有功而能谦让”,也可称善。《草庐经略》的作者也非常推崇谦让之举,指出:“惟有功而不居其功,故天下莫与争功;有能而不居其能,故天下莫与争能。”[189]在他看来,将帅即便是功盖天下,也不过尽了人臣的职分而已,完全没有必要乘机炫耀或借机邀功。作者进一步以靡笄之战晋军获胜后范文子等三位主帅让功的案例,以及信陵君窃兵符破秦救赵等案例,赞扬这种谦逊的君子之风。在他看来,将帅如果具备了谦让的美德,自然会高人一等。
第五是诚信。身为将帅,始终是三军上下所仰望的对象。将帅一语既出,则万人执行,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草庐经略》指出,将帅一旦出现有言不践、云赏不赏和云罚不罚的情况,那就会将治军当成儿戏,造成“禁令徒严,科条徒密,人必将心非而巷议”[190]的局面。在这之后,必然会带来“赏格虽立,人不以为劝;刑章虽示,人不以为畏”[191]的恶果。如果是令出而不行,禁出而不止,部队就会成为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任何能力争胜。作者进而以秦人徙木立信、晋文公伐原十日而罢兵等事例,说明将帅守信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支军队包含着千乘万众,本来就非常难以捏合,如果将帅一言爽约,必将难以服众。因此,将帅应该注意“信为至重”[192],坚守诚信。(www.xing528.com)
第六是廉洁。在《草庐经略》的作者看来,败军之将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贪欲无法遏制。将帅一旦产生贪婪之心,就会不停地盘剥军中士卒,士卒也会就此产生怨恨之心。敌军如果得知,便会乘机设下诱饵,进一步使得士卒离心。一旦事态发展到这一地步,将帅即便是身怀宏远之谋,也会“为阿堵中物所昏,而半筹不展矣”[193]。反之,将帅如果做到廉洁自律、心澄如水的话,就会“德盛而威自张”,不仅是“万众仰之惟谨”,也会使得敌人“闻风而畏服”[194]。从总体上来看,贪墨之病的出现,多半是因为将帅谋求仕进,由于谋求仕进,所以才会用心侍奉钱神,进而身背“债帅”之名,为人所笑。但是,将帅却一定不能如此贪墨。由于担负的责任非常重大——“任大责重,非大器必不能堪”,一旦为将,就必然会将“众之死生,国之存亡”系于一身,一旦心生贪婪,就会忘记自身所担负的职责,“虽智勇有足录,终庸夫也”。[195]因此作者主张,必须慎重考察将帅的品格,重点要考察廉洁与否。
第七是约己,即严格自律。作者认为,身为将帅,一定要注意严格约束自己,始终与士卒同甘共苦:“与士卒同甘苦,同劳瘁,同饥馁,而心忘其贵也。”[196]只有做到这些,军中上下才会对将帅心存感激,三军用命,争先恐后地充当先锋,即便身死而不悔。
第八是戒骄,即避免产生骄傲情绪。在作者看来,将帅屡战屡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骄傲之心,这必然会埋下隐患。一胜而骄或小胜而骄,皆为取败之道。将帅轻敌会带来不少问题,主要有:“自高其功,自神其智,自矜其勇,不忧其寇,不恤其下,忠言逆耳,良士疏斥。”[197]在作者看来,将帅一旦骄气太重,进攻时就会容易冒进,防守时也会容易松懈,无疑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因此他引用《老子》“祸莫大于轻敌”[198]一语,特地警告将帅戒骄戒躁,不要产生轻敌之心。因为心生骄气,所以会浅虑而寡谋,并且隐伏而不觉,自此走上危亡之路。
第九是责己,即勇于自责。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将帅如果出现失误,往往是致命的,但也并非无法挽回。如果意识到问题,并勇于“责己”,及时改正错误的话,仍然能够“易危为安,转败为功”[199]。所以,在《草庐经略》的作者看来,“责己”也是将帅必备的品质。
第十是受善,即虚心纳谏。智者有千虑之一失,愚者有千虑之一得,所以需要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因此《草庐经略》主张考察将帅是否受善,也即是否有虚心纳谏的品质:“大抵将之听谏,当观其人品,校其深情,察其至计,可以从众,可以从寡,可以独断。夫从善之心,如衡之平,如鉴之明,物至而照,妍媸自见。”[200]在作者看来,那些能够果断决策之人,就能够做到受善。他不会排斥忠言,哪怕是有些逆耳,也不会伤害那些进谏之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因为军机不可泄露,将帅才能斩杀那些妄言者。
第十一是致身,即亲自冲锋陷阵。作者引用岳飞名言“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201],论证了将帅具有勇敢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借用曹操的案例,进一步对此加以说明。曹操当初讥讽袁绍,就是因为他贪生怕死:“干大事而惜身。”[202]作者指出,身为将帅,必须具备勇敢精神。三军的勇怯,全看将帅。如果将帅有了带头献身的精神,就会形成良性反应:“将畏缩而士气痿,将强毅而士气张。”[203]
第十二是一众,即统一部众的才能。不管是采用什么手段,将帅都必须使得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千人同心,则有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众心不一,则彼此互诿,进退疑二;敌人薄之,前阵数顾,后阵欲走。虽百万之众,竟亦何益!”[204]因此,作者认为,将帅必须能够保证万人一心,奋勇向前,将三军捏合成为《吴子》所称“父子之兵”,才能在战场上挫败强敌。
在上述要素之外,作者还强调了其他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有善于组织训练的能力:“善操之将,即善战之将。”[205]再者,应懂得选能用贤,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并且能够用人之长:“使智、使勇、使贪、使愚、使才、使艺,惟视其长,尽归擢用。”[206]此外还需要懂得搜集和分析情报:“广侦探,多间谍。”[207]最后,将帅还需要懂得“忠义”之理:“军心之向背趋舍,事业之成亏兴废,实由此焉!”[208]作者非常欣赏岳武穆这种忠义而殉死之将,视“忠义”为将帅必备之品质。可见,《草庐经略》对将帅才能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全面的军事素质,还要具备相当高的道德水准,堪称封建时代的“训将”手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