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明军纪,恩威并用,助力军队建设

严明军纪,恩威并用,助力军队建设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一向以严格治军闻名,军队纪律之严明,为历史上所罕见。但凡军队出征,朱元璋总是反复告诫将士严守纪律,并提出严厉警告,对于那些违犯军纪者,也一律以军法从事,绝不手软。为此,朱元璋经常对其进行劝谏和警告,告诫其严申军纪,不要滥杀无辜。在一贯强调严明军纪之外,他也注意对士卒进行德化教育,用亲情和奖赏等拉拢士卒。

严明军纪,恩威并用,助力军队建设

朱元璋一向以严格治军闻名,军队纪律严明,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起初阶段,朱元璋出于招降纳顺的考虑,设立了双重标准。对那些拒不投降的对手,包括所占城池,他放任将士肆意展开抢掠,而且所掠之物听为己有。如果对方能够主动投降,那就立即对其网开一面。应该看到,这对逼迫对手投降和激励将士攻城略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且流弊颇多,至少会对军队形象造成很大影响。不久之后,朱元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推行更为灵活的招降纳顺政策,并要求将帅严格军纪,严令杜绝士卒随意抢掠财物。此举显然对收买民心和士心很有好处,吸引了大量江浙富民前来归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领军队攻取镇江时,已经严禁扰民,由此而出现“号令严肃,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32]的安定局面。两年之后,朱元璋的军队在攻占婺州时,仍能做到“民庶无惊,市肆不扰”,由此而赢得广大民心,以至于“数日之间,浦江诸县闻风来归”。[33]在夺取九江和南昌时,朱元璋听说民众饱受陈友谅的盘剥欺诈,于是果断去除陈氏政权鱼肉百姓的各种弊端,严禁军队抢劫百姓财物,始终保持“军令肃然”,使得百姓“各事本业”和“各保父母妻子”,于是而“士民皆感悦”。[34]很显然,因为朱元璋的军队有着严明的军纪,并能采取其他多种得当的政策措施,由此而赢得民心,为顺利完成统一大业增加筹码。

朱元璋深知军纪问题关系到民心向背,所以早就意识到整饬军纪的重要性,始终将严明军纪当成治军之急务。但凡军队出征,朱元璋总是反复告诫将士严守纪律,并提出严厉警告,对于那些违犯军纪者,也一律以军法从事,绝不手软。朱元璋手下将帅,一般都能很好地贯彻朱元璋铁腕治军的理念。比如邓愈在夺占江西后,发现部下有私自抢劫财物的行为,随即予以制止,并下令“敢有掠民财者斩”[35]。在进攻苏州之前,徐达收到朱元璋的反复告诫,于是严肃宣布纪律:“掠民财者死,折(拆)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36]大海也是以严明治军而闻名。他虽然自称“武人”,不爱读书,却深深懂得赢得民心的道理,大力推行“三不”政策。胡大海所推行的“三不”,即“不杀人,不虏人妇女,不焚毁人庐舍”[37]。这些举措受到各地民众拥护,胡大海的军队给人们留下了纪律严明、从不侵掠百姓的良好口碑,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史料记载:“故其军一出,远近之人皆趋附之。”[38]虽然胡大海治军严明,他的儿子却违反了军令,而且立即就被消息灵通的朱元璋得知。对此,朱元璋非常愤怒,决定给予严惩。当时胡大海正在外领兵作战,不少人为其求情。对此,朱元璋不予理睬,异常坚定地说道:“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39]此后,他竟然亲手杀掉胡大海之子。看到朱元璋执行军纪的态度如此坚决,三军上下为之肃然。

名将常遇春勇冠三军,但时有肆意杀戮无辜的坏毛病。为此,朱元璋经常对其进行劝谏和警告,告诫其严申军纪,不要滥杀无辜。在攻打赣州时,熊天瑞负隅顽抗,常遇春并没有强攻,而是通过围困之法迫使熊天瑞投降。看到常遇春兵不血刃攻克赣州,朱元璋非常高兴,特意遣使褒奖:“予闻仁者之师无敌,非仁者之将不能行也。今将军破敌不杀,是天赐将军隆我国家,千载相遇,非偶然也。”[40]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常遇春从大杀四方的杀神转变为“广宣威德,保全生灵”[41]的懂得节制的将军。

通过严整军纪,重塑军队形象,朱元璋已经逐步做好了北伐中原和统一天下的准备。在发起北伐战争之前,朱元璋仍然格外强调军纪问题,他召见诸将士谕示“六勿”。所谓“六勿”,其实就是六条禁令,具体内容为:

今命尔诸将各率所部以定中原,汝等师行非必略地攻城而已,要在削平祸乱以安生民。凡遇敌则战,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42]

在发起北伐中原的战争之前,朱元璋不仅一再强调“安生民”的宗旨,还特意颁布“六勿”的军纪,并对“遗弃孤幼”设有特别的安置政策,无非都是为了最大程度收买民心,使得北伐战争的形势朝着更加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

孙子治军,非常注意恩威并施,所以才会主张“令文齐武”。朱元璋治军同样注意“威德兼施”[43]。在一贯强调严明军纪之外,他也注意对士卒进行德化教育,用亲情和奖赏等拉拢士卒。他曾特别告谕部下,对待士卒应当“推恩意以怀之,严号令以一之”,也即恩威并施,才能在临战之际“得其死力”。[44]为此,他举出鄱阳湖决战中俞通海死里逃生的经历,对此加以说明。当时,俞通海的处境非常危险,手下军士为了阻挡陈友谅的军舰靠近俞通海,冒死用头顶住敌舰,甚至连铁帽子都顶坏了仍不退缩。朱元璋总结俞通海脱险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队伍“训练有素,恩威兼济”[45]。(www.xing528.com)

本着“恩威兼施”的原则,朱元璋非常注意在平时加强对士卒的教育。他经常教育广大士兵,自己组织队伍发起战争的目的就是反抗黑暗势力,最终目标是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由于朱元璋本人出身低贱,自幼便历经种种磨难,所以和下层士卒有较多共同语言,也很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此举无疑可以培养士卒的忠诚精神,也可激励士卒增强勇气。在组织北伐之前,他谕令部队此行目标是“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46],注意宣讲道理,加强思想教育。通过种种手段,朱元璋很好地点燃了士卒的民族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树立赴汤蹈火的必死信念,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命。

当时的乱世之中,各路豪强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除朱元璋之外,还有陈友谅等各路军事势力。在与他们角逐的过程中,朱元璋又更换了宣传口号。他指责这些竞争对手都是“假兵以逞志”和“恃威凭陵”——“有以货财而贪戾者,有以声色而淫暴者,有因仇雠而报复者,有因忿怒而加诛者”,统统都是“提兵奋旅,求快意于一时”,他们不仅不会拯救百姓于水火,反而是“伤人害物”,为害一方。[47]所以,在各路豪强之中,只有他朱元璋是真正为了伐罪救民,值得始终追随和效命。这些宣传手段,很好地配合了他的铁腕治军手段,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元璋在战争中往往是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这其实也是为了达成上行下效的效果,鼓励士卒在战场上奋勇争先。朱元璋使用这种方法激励士卒奋勇杀敌,也确实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建立南京政权之后,他已是一方诸侯,但在与陈友谅的四次大战中,仍然每每坚持亲临战阵,与士兵一起冲锋陷阵,出生入死。[48]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当然能够极大地感染士卒,很好地激励士气。

朱元璋早年曾亲历各种艰辛,也从社会和军队的最底层品味了太多的苦难,所以他能够深切体察普通士卒的艰苦。在身份和地位发生极大改变之后,他仍然始终坚持善待士卒,并在军队上下形成善抚士卒的良好风气。为了善待士卒,他经常将战争中所得分给部下,自己则是一无所取。经历无数大小战阵之后,他总结军队成功的经验就是:“必以恩抚之,亲如兄弟,爱如骨肉。”[49]这些话由他自己亲口道出,真实性尚待进一步考察。但不管如何,朱元璋的军队能够一步步发展壮大,确实与其过人的治军之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朱元璋深知,只有善抚士卒,才能在攻战之际,使得士卒争先效力,奋不顾身:“以此所向克捷,人皆称其善战,而不知由其善抚士卒,故能如此。”[50]在平时,朱元璋注意观察士卒与将帅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现问题便能及时处置。为了进一步拉拢士卒,表达其善抚之心,朱元璋使用了各种手法,甚至不惜处死那些以身试法的将领。比如指挥使王纲不仅贪敛财物,而且逼死军士,朱元璋获知此暴行后,立即下令将王纲处死,而且告诫全军:“昔天下未定,朕身亲战阵,与士卒同甘苦,未尝以非礼加之。”[51]朱元璋常常自诩始终“与士卒同甘苦”,未必是一句虚言。他还自称,在遇到生病的士卒时,他还能够主动扶持,“服劳奔走,一如子弟之于父兄,无不尽心”[52],这些举动也许是受到吴起为士卒“自吮其疽”[53]的启示,是收买人心之举,却也能够起到相当好的实效。

为了有效化解官兵矛盾,朱元璋还特地为各级军士颁发“护身敕”。朱元璋发现,各级军士的艰苦有时不为将领者所体察,因此导致军士心生怨恨,颇多怨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抚绥爱养之道,通上下之志,达彼此之情,直说其辞”[54],朱元璋下令制作护身之敕颁示各级军士,命令各级为将者永为遵守,“于是军士莫不感悦”[55]。总之,朱元璋使用了各种手法,努力改善官兵关系,塑造仁义之师的形象,为北伐和统一天下做着积极准备。正因为其所领导的军队上下一心,才使得其统一方略得以按照既定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统一天下的进程由此而变得更加顺利。

“威德兼施”不仅是治军之策,同时也成为朱元璋统一战争所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尤其是经常用来治理边疆。为稳定边疆,在处理民族矛盾时,朱元璋坚持“怀之以德”[56],强调的是“华夷无间”[57]。包括对蒙古族士卒,朱元璋同样坚持这一策略,但也不放弃武力。对于蒙古残余势力,朱元璋经常首先发动招抚之策,遇到顽强抵抗之后,则立即侧重于军事打击,改而采取以威服之的手段。如果遇到蒙古贵族主动投降,朱元璋不仅好言劝慰,还适当封授官衔,给予财物上的赏赐。对于归降的蒙古牧民,朱元璋也注意照顾其习俗,并因俗而治。有官员主张将他们迁往内地,朱元璋表示反对。他指出:“凡治胡虏,当顺其性。胡人所居,习于苦寒。今迁之内地,必驱而南,去寒凉而即炎热,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使其归就边地,择水草孳牧,彼得遂其生,自然安矣。”[58]当然,虽说反对将其南迁,朱元璋仍注意在蒙古族聚居地设立羁縻卫所,由那些愿意归顺的当地首领担任卫所的长官,命其“各领所部,以安畜牧[59]。这种“威德兼施”的手法,不仅用于北元,还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广泛运用。朱元璋照顾当地习俗,安抚民心,又注意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加强惩戒,对于稳步推进其统一大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