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指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它是制定民事诉讼法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直接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对于这一规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一)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仅是其寻求司法救济的依据,而且是其在诉讼中享有主体地位的依据。诉讼权利的有无、多少,直接关系到当事人民事实体权利得到保护的程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将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放在任务的首位,表明了立法者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视。在立法层面上,民事诉讼的原则、制度和程序应该以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为首要价值;在司法层面上,人民法院应该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司法实践中限制,甚至取消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做法,不仅违反了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二)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民事诉讼法在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同时,保证人民法院要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理民事案件。保护与保证的含义不同,保护的对象是权利,而保证的对象多为义务或者职责。具体来讲,民事诉讼法要在三个方面规范、促进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1.查明事实,分清是非
人民法院首先要查明事实。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审判人员对此并不了解。在民事诉讼中,查明事实的唯一依据是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法律规范,即证据规则;除了无需证明的事实以外,当事人的主张必须得有证据证明,并经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查明事实的前提下,人民法院应当分清是非,即分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谁是义务的承担者,谁实施了违反法律和义务的行为。显然,分清是非的依据主要是民事实体法。
2.正确适用法律(www.xing528.com)
正确适用法律,是指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正确地适用民事实体法的有关规定,作为解决纠纷的准绳。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能够保证人民法院正确适用实体法。例如,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合议制,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以正确地理解、适用民事实体法。
3.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及时审理民事案件是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在效率上的一种要求,即要求人民法院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审判活动,以避免给当事人造成讼累。例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三)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个任务是民事诉讼法在保护当事人实体权利方面的任务,与前两个任务密切相关。没有第一个任务,民事纠纷就得不到司法保护;没有第二个任务,民事案件就得不到正确、合法、及时的审理。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之后,最终应以判决的形式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判决违法者承担民事责任。通过民事判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得到了第一次保护。判决生效之后,如果义务人仍不履行义务,人民法院可对义务人进行强制执行,这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第二次保护。
(四)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与前三个任务不同,第四个任务是社会任务,即民事诉讼以外的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事诉讼立法在保护当事人权利和保证人民法院审判的同时,还应肩负社会职能。这些社会任务包括:其一是教育任务,即通过民事司法活动,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预防民事纠纷的发生;其二是通过民事审判活动,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制裁民事违法行为,消除不和谐的因素,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其三是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是民事诉讼法的最高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