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各个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起作用。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有人把多种因素归纳为三种,即主观因素,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生活);行为因素。他们认为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人的身心各种要素与环境形成一个无法解开,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在起决定作用。其要点如下:
一、环境内的相互作用,指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由个体以前接触的情境成为个体行为的机能,并以此为基础而发生作用。
二、人对环境的影响,个体行为机能来自于环境,但个体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并不是都强加于人,人对大部分情境是靠个体选择。这说明人在接触环境的同时,也对它加以影响。
三、既不是人,也不是环境决定个体的特定行为(即人格),而是环境因素与人的因素在相互联系中起决定作用。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所产生的相对影响,在不同场合,对不同行为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环境对行为产生绝对的强制作用,有时人的因素成为事件发展的重要调节者。
研究表明,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如体罚打架的儿童,可能由于父母的体罚方式无意中提供给儿童如何打人的模式,而使他们的打架行为变本加厉。再比如,儿童从电影或电视中看到攻击性行为,虽然具有这种行为的人最终受到处罚,但这时的儿童已学会了不良行为,只不过是抑制了这种行为而未得以表现,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它就会出现。
实验也表明,亲和行为也能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儿童在与他人合作和关心他人方面,父母亲和他们的孩子都有许多共同之处。班杜拉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时处处向儿童提供学习的楷模,使儿童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做出范例中的行为。
主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者在充分肯定环境和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而是积极地参与。班杜拉指出,人接受环境影响是同时由四个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
一、注意过程,这是观察学习能够得以实现所必需。
二、保持过程,是把观察到的信息以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头脑中。(www.xing528.com)
三、动作再现过程,这是在动机推动下,把保持的表征转化为外在行为。
四、动机与强化过程,习得的行为的再现和榜样行为相对照,逐渐调整行为,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
纵观有关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至少有下面一些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可供思考。
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影响。
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四、各种相互联系对人格起作用的诸因素,在不同场合起相对独立作用的可能性。
五、人体形成的内在机制的复杂性。在实践中,通过直觉接受现实影响过程;依据主体需要对信息识别和选择的过程;原有的人格模式和新信息的统合过程;全过程的自我调节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