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的特征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涉及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可以进行善恶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道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道德行为是自觉意识的行为。道德行为必须是个人基于对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自觉意识的行为,没有自觉意识的行为不能构成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神志不清的精神病患者、尚无判别是非能力的儿童以及丧失是非判别能力的老年人,他们的“行为”即使偶然在个别场合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利他或有害于他人、社会的性质,仍不属于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本身的自觉意识;其二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的意义、价值有所意识。这就是说,它是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发自内心的行为,是自知的行为。
二、道德行为是自主选择的行为。道德行为必须是个人出于自愿自主,并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做出的自主选择。例如,张华对待跌入粪池的老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见死不救;另一种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勇救老农。张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品质;相反,那些在无能力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或个人意志无法自由选择的行为,如《白毛女》中杨白劳按手印卖女儿、医生无法救活绝症患者,都是不应当追究他们的道德责任的。只有行为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经过自愿选择而做出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
三、道德行为是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任何道德行为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有可能发生,而社会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因此人的意志关系不可能不反映利益关系,离开利益关系的行为则不属道德行为。如某学生思考问题时嗑瓜子,与他人没有发生利益关系,就不属道德行为范畴。但如果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嗑瓜子,不仅违反了课堂纪律,还影响了他人听课,就属于道德行为范畴中的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行为的过程(www.xing528.com)
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把人的道德行为过程概括为下列四种成分:
一、解释情境。解释一个人面临的具体道德情境,也就是弄清当前发生了什么,以及估计个体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这时,个体还会激起一定程度的道德敏感性,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道德敏感性会使一个人去或无视情境中的某种道德意义,因而它对行为动机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他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
二、作出判断。个体在对当前的道德情境有所理解后,就会进一步去考虑道德行动的方针,确定怎样的行动方针才是道德的,也就是在这样一个道德情境中应该做什么。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是与道德判断有关的一些问题。
三、道德抉择。个体在对道德情境做出道德判断后,进而决定道德行动计划。这是一个道德决策过程。在道德决策过程中,个体据以做出判断的道德价值取向有时并不是强有力的,而一些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却极富诱惑力,因而影响了个体做出相应的道德抉择并付之以行动。这时个体内部的动机斗争有时是很激烈的。
四、履行道德行动计划。在道德抉择的基础上,个体就要把道德意向转化成道德行动,执行道德行动计划。执行道德行动计划,个体除需要明确行动的具体步骤外,还要设想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估计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从而坚定意志去克服挫折,抗拒诱惑,完成道德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