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品德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无论哪一种品德都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这个道理。因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因此,品德也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特征,从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品德也总会有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品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人的品德不是盲目的行为习惯,也不是道德行为自然而然、简单积累的结果,而是人的自觉意志的体现,是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对行为方式自由选择、长期坚持的结果。费尔巴哈认为“意志力是品性的能量”。就是说,坚强的意志力是养成坚定道德品质的精神能源,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就不可能产生坚定的道德品质。在同一道德体系下,在社会环境、道德教育等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品德也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就是人们主观方面的认识水平和意志力不同。因此,品德不仅受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而且与人的主观状况密切相联。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保持,恶劣的品德的产生和消除,无不受到人的道德意志力的支配和影响。(www.xing528.com)
第三,品德与道德行为相联,表现为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一方面,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内容,离开了一定的道德行为的品德就不成其为品德,也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或品德高尚与否;另一方面,品德是道德行为长期自觉积累的内在结果,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只有经常反复地进行,并养成习惯,积淀为一个人的内在属性,才能成为品德。因此,品德不是单纯的道德心理或道德意识,也不是纯粹的习惯,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结晶。
第四,品德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品德之所以具有稳定性,一方面是由于它植根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中,只要某种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变,就整个社会而言,要根本改变这种品德是不可能做到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品德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道德行为中所形成的习惯,而习惯是难以迅速改变的。但是,品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从绝对意义上讲,它具有可变性。这是因为形成品德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道德也随时代、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由此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