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感力:语言的感染力与魅力对人心的征服和感动

语感力:语言的感染力与魅力对人心的征服和感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感力指的是语言的感染力量。“救命恩人”一语使听者不得不继续听,不得不动感情。即使同一个意思,表达的语态不同,对听者的感染力也不同。这位姑娘虽然貌似平常,但语言却富有魅力,她终于征服了冯玉祥,做了冯玉祥的妻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要达此目的,感染力是前提条件。李准之所以三言两语能使常香玉泪流满面,就是因为他善于洞察她心灵中最敏感的琴弦,然后予以拨动。

语感力:语言的感染力与魅力对人心的征服和感动

语感力指的是语言的感染力量。

《演讲与口才》曾经刊登过《李准以三句话说哭常香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在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舞台生涯五十周年庆祝会”上,在前来祝贺的文艺界名流中,谢添与李准不期而遇。谢添便一把拉过李准,说:“李准,我想当众试试你,你说三句话,能让常香玉哭一场,我才服你!”

对于这“突然袭击”,李准毫无准备,只见他皱皱眉,摊摊手,为难地对常香玉说:“香玉,你看看老谢,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他偏偏让你哭,这不是难为人吗?”

没想到常香玉却不以为然,反而说:“你今天能让我哭,算你有真本事!”

谢添穷追不舍,又补了一句:“或者签字认输也行!”

只见李准款款说道:“香玉,咱们能有今天,真不容易啊!论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10来岁那年,跟着逃荒的难民群到了西安,眼看人们都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喊:‘大演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哗——人们一下子都涌去了!我捧着粥,泪往心里流。心想,日后见了这个救命恩人,我得给她叩个头!哪里想到,‘文化大革命’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让你坐‘飞机’!我站在一边,心里又在落泪——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老李,你……别说了!”常香玉猛然打断了李准的话,捂住脸,转过身,满眼泪水滚了下来,已经泣不成声了。

李准只用了几百字,就立刻说得常香玉泪流满面,原因何在?李准的话一开始就假戏真演,进入角色,一个“咱们”就把二人的命运连在一起。“救命恩人”一语使听者不得不继续听,不得不动感情。提到“文化大革命”中“坐飞机”,便是刺到了常香玉最痛之处,“让我替替她吧”,一字一泪,沉重有力,照应开头“咱们能有今天,真不容易啊”,使人不能不落泪。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打动对方的心灵,就要设法使自己所说的话和对方产生共鸣。

即使同一个意思,表达的语态不同,对听者的感染力也不同。有这样一个故事:许多姑娘都愿跟冯玉祥将军结婚。冯玉祥当面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和我结伴?”有的姑娘说:“你是大官,和你结婚就是官太太。”有的说:“你是英雄,我爱慕英雄。”只有李德全说:“上帝怕你干坏事,派我来监督你。”这位姑娘虽然貌似平常,但语言却富有魅力,她终于征服了冯玉祥,做了冯玉祥的妻子。

李德全的回答含蓄、幽默、娴雅而有个性。冯玉祥从她的话里觉察到李德全绝不是平庸的女子,他要和她一起奋斗,共谋大事。(www.xing528.com)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要达此目的,感染力是前提条件。如果你的话“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像枯草的影子那样没有力量和感情”,那么结果只能南辕北辙。

说话怎样才能具有感染力呢?

将心比心,心心相通

在感情方面,人类有共同的地方,例如同情心、怜悯心、憎恶心、爱慕心等。与人谈话,若要感动对方,就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若自己有那样的遭遇,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心理相容原则”。李准之所以三言两语能使常香玉泪流满面,就是因为他善于洞察她心灵中最敏感的琴弦,然后予以拨动。

协调与融洽

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但是,一把钥匙必须对一把锁,虽有钥匙,但不相配,那是无法打开心扉之门的。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指的就是两个人看法不一样,别人就不会听你的,感染别人就是空话。协调与融洽,要采用诱导的办法,使别人同意你的想法,或趋向你的观点。

诙谐幽默,灵活多变

无论是与人谈话,还是讲演、作报告、讲授课文,都不可板着面孔,采用传道式、讲经式、宣判式,而要撩拨对方的情绪,使听者乐而不忧。有的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就是在想办法使同学们抑制的脑神经再兴奋起来,从而收到好的效果。

《藤野先生》里有个成语——“油光可鉴”。有个老师在讲授时发现个别学生精神萎靡,就及时引用几句顺口溜,他问:“清国留学生头发梳得怎么样?”学生回答:“油光可鉴。”老师说:“对,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图标致,人人说他脏。所以鲁迅讨厌这类人。”学生立即哄笑起来,趴在桌上的同学也抬起了头。

还有一个老师教学生“确”字时,是这样教的:有个顽皮的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路的右边有一头牛正在吃草。他弯腰拾了一块小石头朝牛的头部打去(在黑板上写“石”字),当的一声,小石头正击在牛的一只角上(在“石”旁边板书“角”)。这样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学得活泼,记得牢靠,比那种板着面孔教学要好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