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与人交往关系融洽,纵横捭阖,无往而不胜,有的人与人交往关系冷淡,办起事情如陷泥淖,寸步难行。前者无疑是社会成功的榜样,人人都希望能成为前者,人人都希望尽力避免陷于后者的境地。要想成为前者,必须在交际中注意以下几点。
充满信心
与人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对方的交往动机,活跃交往气氛。如若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就显得是在敷衍对方,即使你有交往诚意,对方也会感到不安。
就像自己有了热情就能使别人产生热情一样,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行动,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要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会成功、也有强烈成功意图和行动的人。那么,抬起你的头,看着对方的眼睛,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地在何处。你已经起步向这个目标迈去,自己也应该充满自信。“自信则人信之”,这是赠给你的与人交往的名言。
怎样才能做到与人交往时信心百倍呢?
要想充满自信,就要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了解别人不够,还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从生活中不难发现,如果某人觉得自己具有某方面才能,那么,在条件允许时,定会充分施展一番;而一个自认为缺乏口才的人,一般不会在众目睽睽下滔滔不绝地说话。这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着他的自信心,直接影响着他的言谈举止。
我们要想了解自己的相貌,必须借助于一面镜子。同样,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品格特点,也必须借助于“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以人为镜”。在今天,“以人为镜”仍不失为一种获得自我印象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一,从他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大家对一个人的态度如何,实际上是那个人自我喜欢的投影。比如某人经常被众人推举去完成一些事情,或是成为大家求教、谈心的对象,那就意味着要么他具有某些才能,要么在某些方面居他人之上。反之,如果一个人不为周围所重视、欢迎,大家不给他参与工作或活动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深感不安。所以,在交际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便可以由此来反观自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受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牢记“邹忌比美”的故事,不要偏听偏信,克服这种片面印象的最好方法是,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根据大多数人的反应形成认识。
其二,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本身就可以客观地使人相互比较,例如,通过考试可以排出成绩高低顺序,通过体育测试,可以反映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然而,我们强调的是,要抓住机会,主动地比较,从中了解自己,举例来说,当你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问题时,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他们陈述问题的特点,比如甲的观点深刻而有独到之处,乙表达的逻辑严密而用词恰当。于是再反省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水平。只有有意识地树立比较对象,才能不断体察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自己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优化自己的形象。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忽视这一点,而把与他人比较作为了解自己的惟一参照标准,那就很可能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印象。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可比性,切不可一概而论。
树立自信心,除了要充分了解自己以外,还要能接纳自己。所谓接纳自己,就是喜欢自己的同义语。这是针对有些人过于自卑、采取自我否定态度而言的。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就不可能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不利交往关系的顺利发展。
首先,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往往不承认或不接受自己的真实面目,在他人面前假扮另一种形象。例如有些人不愿承认自己的家境很一般,而装成很富有的样子,将为数不多的收入大多用于彩衣浓妆或大肆挥霍。这种假象一旦被他人看破,他人就易产生反感,而不再愿意与之交往。其次,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常常将对自己的否定的态度,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以此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压迫感。再次,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在交往中给人的印象是畏缩、放不开,这是因为他时刻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被嘲笑、批评、责备,害怕暴露自己的短处。这样一来,他便会羞于交往,不愿与人在一起,甚至有些神经质,别人自然很难与他接近。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应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应当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合理地、大胆地发扬这些长处。这将使别人看到我们的价值,对我们产生信任和尊重,同时也会提高我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许多事实表明,有高度自信心的人社会交际能力强,在交际中热情主动,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反之,如果一个人过于自卑,则易使人与周围环境发生隔绝。
总之,没有自信心的人常常搞不好与他人的关系,惟有自信的人才能善于与他人相处,别人也容易与之交往。而要培养和增进自信心,应该客观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
保持微笑
人的神态和表情,是沟通人际间思想感情和非言语交流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待人要不卑不亢,即不卑躬屈膝,也不高傲自大,不论对谁,面部肌肉放松,微带笑容,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而如果是冷若寒霜,毫无表情,别人将望而却步。
事实表明,容易使人接近的人,毫无例外都是经常面带微笑的人。会心的微笑会引发人的友情。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对俄亥俄州及其附近农产品超级市场员工演说微笑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效果。数周后,超级市场的女秘书来见这位心理学家,热情洋溢地诉说她实施微笑后的发现,她在午休时出去买东西,当时天下着雨,大家心情都很沉闷,而每家商店都客满盈厅。她想,大概今天不会顺利买到5样东西了,因为她要跑3家商店,5个柜台去购买。忽然,她想起专家曾说:“向对方开口之前要先微笑。”当时,柜台前挤满了顾客,大家都不时地显示出一张不愉快的脸孔,争先恐后地等待着店员的服务。这位女秘书在店员的目光转到自己身上时,现出由衷的微笑。于是不到30分钟,全部东西都买到了。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买这么多东西,无论哪家商店,哪家柜台,都给了她最好的服务,就因为她投之以人的是生活中最具有魅力的微笑。微笑的金科玉律是:“当你微笑时,你便成熟了。”
化解冲突
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冲突。冲突,就心理学而言,其中包括人们内心动机的矛盾和人们之间的争论与对立这样两个方面。当两个人乃至两个群体之间,对某一问题认识不同、目标不同、利益不同时,就会发生冲突。
冲突有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之分。
“建设性冲突”是指双方目标一致,因认识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其特点为:
一、双方都关心实现共同的目标。
二、彼此愿意了解和听取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三、大家都以争论的问题为中心,互相交换信息。“破坏性冲突”是因双方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冲突,其特点为:
一、双方对自己的观点都十分自信。
二、不愿听取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三、由对问题的争论转为互相攻击和对立。
四、互相交换情况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冲突即是双方目标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那么如何解决冲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解决的办法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应该尊重事实、尊重对方和尊重自己。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冷静。
“静静回答赶走愤怒。”把这句名言作为科学上的分析,便是理智驱走敌意,远离是非。如果你懂得其中的精妙之处,你就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进而能够控制别人的感情,独当一面。当你遇到一触即发、不可收拾的紧张局面时,能继续以冷静的态度、温和的声音跟对方交谈,使对方不得不把自己的情绪转变过来。
冷静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没有冷静的态度将无法解决问题,人际关系也必然遭到破坏。冷静将使得你保持理智,无往而胜。
关心别人
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往往只注意关心自己重要的事情,因此,被人注目,就像得到了非常大的赞赏,似乎对方在告诉你,你的重要性得到了承认。这会令人意气飞扬,更会互相表示友好,更加同心协力地勤奋工作。
不仅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保持身体健康,永远无忧无虑。生活中难免出现刮风下雨的情况,或是遇上了不顺心的事,或是生了病,身体不如从前一样强健。这时眼看别人身体和行动协调健康、朝气蓬勃,自由自在地生活,而自己却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苦恼、忧伤,从而容易产生自卑和失望心理。这里一般比较敏感,很注意旁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精神需要看得很重。此时,就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关心,帮助其振作精神,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领略生活的情趣,鼓励其发挥特长,自强不息。这时所产生的人际关系亲密无比,远比平时交往有效得多。
当然,关心慰问别人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里简单介绍一种幽默慰人术。
幽默是一种具有理智性、健康性与趣味性的心态和力量,幽默慰人术是借用幽默的语言给人以慰藉,消除人们的忧郁,增添人们的欢乐和友谊。幽默是社会交往的法宝,掌握幽默慰人术,有助于掌握打开心灵的钥匙。(www.xing528.com)
一语双关慰人术,这是在说话时,故意使某些词语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双重意义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有时触景生情,互相抒发感情,有时赋诗言志,借以自慰。这种方法能扬起人的理想风帆,激励人奋发向上。
巧借反语慰人术,就是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表面上是一层意思,实际上又是一层意思。有时在夸夸其谈中推出一个可用的结论,有时在逆耳的言词中引申出人生的真谛。耐人寻味,既幽默又深刻。
巧借谐音慰人术。口语是用声音表达的,利用谐音,意义结合,可以创造幽默的效果。在人际交往中,称名道姓,言谈话语都可以借谐音使气氛生动活泼,使人宽慰愉快。
衬垫跌落慰人术。先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衬托,而后突然转折跌落,道出真意,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幽默的效果。如有人说“2级,和风;4级,轻风;8级,大风;12级,飓风;14级,枕风。”先讲自然界的风力,是衬垫,给人造成一种心理惯性,然后突然一跌,说出“枕头风”作结,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假戏真作慰人术。就是明知对方说的不是真实的话,却当真话来回答,而产生幽默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一句幽默的戏剧性语言或一个幽默的戏剧性行为,其效果总比那些死板的说教好得多。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运用幽默慰人术,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思维迅速,随机应变。要情趣高雅,豁达大度,还要注意适可而止,不可过头。
增强魅力
爱默生说:“人们接受被分配给自己的一份,这是人人都会遵循的待人处世的技巧。我们把握了自己的位置和态度,所有人都会默认。”如果你没有做好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方式,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就完全可以把你看成是懦夫;但如果你像一个伟大而有成就的人那样去行动,作为进取者,社会也会如此看待你的形象和价值。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要正确认识自己,要自己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增强自己的魅力。
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由喜欢而引起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魅力的展示通过构成魅力的因素来实现,主要的展示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示能力,增强魅力。能力是智慧的象征,成功的标志,也是构成魅力的重要因素。从一般人的正常心理来说,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运。一方面,人们因有能力强的朋友而感到自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人们也相信能力强的人对自己甚有裨益。所以,展示能力可以引起他人的尊敬和倾慕,魅力自然增强。
展示语言,显示魅力。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语言又成为人们水平和修养的标志。语言的准确与幽默,内容感人,可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益,使人愿听和接受,引起共鸣,显示魅力。同时,语言的沉稳与清晰,高而不喊,低而不散,表达得体,委婉中听,博得人的好感,也能吸引人,显示其自身的魅力。
展示感情,凝结魅力。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伴随物。在人际交流中,也同样具有促进和促退的双重作用。展示感情指展示美好的感情,如待人热情、诚恳、宽容、慷慨等等,使人一旦接触,就感到似一团火,像一股暖流涌向心房。人们自然愿意与其接触,无形中增强了自己的魅力。
学会聆听
聆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只要对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和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做一比较,自然就会明白,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人际关系就越理想,因为聆听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够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能提高对方的自尊心,加强彼此的感情。反之,对方还没有把话讲完,你就听不下去,显得很不耐烦,这就容易使对方自尊心受挫,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靠逢场作戏就能建立起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耐心倾听他人的谈话,他人的见解。这也是一个人及时了解别人的需要、期望和性格的好方法。通常所说给人留下强烈第一印象,其中就包括一个人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这个因素。甚至可以说,它是决定一个人能否给另一个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周围的人意识到你能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时,他们会自然靠近你。这样,你就能与许多人进行交流,建立较广泛的人际关系。否则,自己将被孤立,得不到周围的人同情和援助。
聆听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需要。一般说来,谈话是在传递信息,听别人谈话是在接受信息,一个好的聆听者,应该善于捕捉信息,即善于从一大堆讲话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从别人有意无意的讲话中捕捉到有益的信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与说作为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互为依存,而且听是说的前提。一旦听话人做出了积极反应,就形成了正面信息反馈,从而使交往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因此,只有听得准确清晰,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而说话者也才能根据你的反馈信息确定是继续,还是改变,或是停止他的讲话,
在实际交往中,经常有一些情况阻碍我们仔细聆听。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心、急于发言和固执己见。
造成分心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主观上,如心中想着另外的事,心不在焉,情绪激动等;客观上,如屋内各种噪音,电话铃声不断等。
急于发言主要表现是,经常打断对方的谈话,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实际上还没有把对方的意思听懂、听完。
聆听的主要方法有:全神贯注,切莫分心;尊重他人,甘当听者;适时插话,有所反应;听话之时,勿抱成见。
赢得信任
朋友,你盼望过别人的信任吗?感受到别人的信任的目光吗?也许,在遭受委屈的瞬间,你突然感受到信任的分量;也许在初涉生活的十字路口,你渴望信任伴你充实一生。得到别人信任,是人之交往的一大课题,希望别人信任,是心理趋向成熟的一种良好愿望。
应该说,信任是他人经过一番缜密考虑后做出的表示,是理解与友谊最微妙,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自我价值的愉悦的最佳契合。你会毫不费力地发现,那些得到别人信任的人总是信心十足,充满乐观和活力。他们越是被信任,自我的安全感和畅意感越强,广交朋友的渠道越宽。尤其在今天,信任已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显示剂——一个具有很高信任度的人,无疑会受到尊重和很高层次的欢迎。而缺乏信任度的人,则很难在周围找到诚挚的、牢固的友情。
被人信任,不仅会赢得声誉,而且会被人喜欢,这自不必说,从心理学角度看,信任就是渴望尊重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倾向;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人际交往的群体化;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就是善与美的折射。
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青年正在走向心理成熟的时期,这种心理需求更加迫切。怪不得有人感慨地说:假如周围的人都不信任我,不就等于开除我的“球籍”了吗?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信任度呢?
信任,不能在凭空的梦幻中产生,也难在乞求恩赐中得到。首先,自己要有值得别人信得过的地方。就是说别人的信任之光只能从你自己的言行这个“光源”产生。因此,坦诚,不加掩饰地再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获得信任的起码条件。若躲躲闪闪,明枪暗放、忸怩作态,给人以捉摸不透的感觉和模模糊糊的印象,那别人很难确定信任的意向,投掷信任的砝码。所以,如实表现自己,是取得别人信任的基石。
提高信任度,最关键的一点是使允诺得以兑现。一旦与人敲定,就一定想方设法尽力去办,实在存在困难,出现意外,应向对方解释清楚,寻找补救办法,但切忌变换过多,给人敷衍了事的感觉。办事要扎实,要具有时间观念和信用意识。生活中最忌讳许诺随随便便,轻率的许诺既害了自己,也使别人大失所望,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可见,真诚相见,以心换心,是产生信任的强大内驱力,知心者才能成为互信者。如此这般,何愁信任之光不辐射到你的身上。
学会发问
人类生活离不开提问。不论记者采访、医生就诊、教师讲课、市场交易,还是夫妻交谈、日常闲聊……如想获得社交成功,首先就必须善于提问。精妙的提问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事业的成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断然遭到拒绝;另一名教士也问同一位上司,“我在抽烟时可以祈祷吗?”他的抽烟请求得到了允许。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语言提问,收到的效果也不同,可见提问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提问呢?
首先要看清对象,掌握时机,问得适宜。注意因人而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提问也应见什么人问什么话。人有老幼之分,也有男女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如果对一位年华已逝、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你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恼怒不已。对性格不同的人,提问方式也应该不同。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但必须问得明白,不要不着边际。对寡言好思之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发,不宜一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绝不能向他提令其发窘的问题。
必须掌握最佳时机。提问不能像逛大街、上市场那样,随时都能进行,有些问题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好。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机会使他们相遇,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么样?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又热。但如果一个姑娘经人介绍和一个小伙子谈恋爱,第一次在公园门口见面时,就开口询问:“你以前谈过恋爱吗?工资多少?待遇怎样?”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要抓住关键,讲究方式,问得合理。提问往往是谈话的第一声,犹如音乐的定音。音定准了,乐曲演奏起来才动听。
抓住要害,提得具体。那种大而泛的问题,往往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因而也就无从回答,相反,问题具体了,反而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
讲究逻辑顺序,便于对方理解回答。如果你要就某一专题去请教别人,则必须按照事物的规律,先从最表面、最易回答的问题问起,或者先从对方熟悉的事物问起,口子开得小些,然后逐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提出问题,并注意前后问题的逻辑性,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步步深入,并便于对方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