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将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发展性?

如何将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发展性?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以上的评价,基本可归纳为“终结性评价”呢?我们提倡把“终结性”评价变成“发展性”评价,邀约学生再次进入学习现场。所谓“围听式”评价,就是邀请所有学生暂停一切活动,集中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这时的评价是发现层次,辨识、区分层级,其重心就是“目标是否初步抵达”。评价要求全员参与。评价瞄准对象,让学习力最大限度地集中。整个评价,实施的是“项目性”研究。

如何将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发展性?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中,常见的形式不外乎两类: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

两类评价中的常用语惊人地相似,最为常见的评价用语,大致有三类:好不好,“说一说同学讲得好不好”;对不对,“你认为同学说得对不对”;有什么感受,“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三类评价后,大多跟上老师的定性评价——真不错,有进步。或是给予一些鼓励,提出一些建议。

评价犹如终止符,就这样终结了学习活动。

为什么以上的评价,基本可归纳为“终结性评价”呢?因为评价之后,我们就结束了这个环节的学习,直接转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即便给出建议,也不需要当场解决,而总是提议“课后再修改”“今后请多注意”。那些不痛不痒的“你真棒”式的鼓励,提供的是外部刺激,即便能产生激励作用,能量也是很快衰败,不断递减的。

我们提倡把“终结性”评价变成“发展性”评价,邀约学生再次进入学习现场。该怎么做呢?先来看个例子。

在统编四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中,教材要求学生先写出“家人像什么动物”,再举出例子写“为什么像这个动物”,最后写出“和家人在一起的感受”,表达在一起的感觉。这样的要求需要在写作中得到落实,成为教学的目标。当学生写下一个片段后,我们组织集体“围听式”评点。先看片段——

我的爸爸像一头狮子。他爱吃肉,不爱吃青菜。他的脾气特别坏,动不动就发怒。而且,发火时的声音特别大,震耳欲聋就像狮子吼。

所谓“围听式”评价,就是邀请所有学生暂停一切活动,集中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评价时,绝非简单地说“写得好不好”“掌声鼓励”之类,教师是给出要求的。我们具体做了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

要求一:认真听,写作层次区分出来了吗?教材的要求转化为写作目标,需要写出三个层次:关联动物——举出例子——总结想象。三个层次在一段中出现,要能区分。听后评价的第一步,就是针对目标开展,要求学生评——样本是否写得有层次,是否完成了目标中提出的三方面内容要求。

这样的围听,意图在于让学生练出一对辨识灵敏的耳朵。这时的评价是发现层次,辨识、区分层级,其重心就是“目标是否初步抵达”。

要求二:认真听,写作中的逻辑是什么?写作前提出要求,至少有三个举证。评价时,就让学生重点关注——三个举证是否符合逻辑。学生写到“爸爸像狮子”并不难,可以说是条件反射,几乎没有思维成本。而写作认知的生长点则在于——举出的三个点,要集中围绕证明“像狮子”,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缺乏关联。这是本段的写作逻辑——各句写作均围绕总述句进行。

在围听评价中,意在让学生练出一对会思考的耳朵,能辨识语言中的逻辑。从写作教学的意图来看,掌握了逻辑,也就理解了段落的框架;明确了框架,就有了通盘构思的能力。这样的构思力,就是写作教学中重点要培养的思维力。

要求三:认真听,是否有更好的表达?围听后进行自由发言,提出建议:把爸爸写成狮子,有没有更好的材料?更适合的表达?更妥帖的句式?这是让学生练出一对能够促进自主发展,能有助于水平提升的耳朵。评价带来的是全新的学习思路。

以上文的写作课为例,写作的层次区分开了,写得有条理;段落中的逻辑明确了,框架清晰了,写作效果能确保;写作的新思路有了,接下来再投入全新的实践,经由学习,提升实实在在能看得见。(www.xing528.com)

这样的评价,就是邀请学生再次参与学习。不仅如此,从案例中还可以提炼出“让评价成为学习邀约”的具体操作路径:

首先,集中针对一个样本。评价要集合力量,发挥集体作用。不能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能个别关注,其他不管不顾。学习中的样本罗列就是学习发生的前提与保障,须让全体学生一起关注。

其次,组织学生对样本进行审定。面对样本,不能随意评价,而要认真进行审定。审定标准就是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达到,学习就生长了;未曾达到,通过评价促成。样本的生成,也是出自目标的;评价的介入,依然紧扣目标,这也就是“教”“评”一体化,学习真正地发生了。

最后,对样本进行品质再造。评价之后继续学习,评价的结果立刻转化为新的学习活动的指南。和目标之间的落差比对,从样本审定中得出的结论,都直接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新要求,评价让学习实现对标调校,持续提升。

用评价邀约学生再次参与学习,非常适合班集体教学。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评价是集体参与的。评价时,需要“放下手中的活儿”,专注参加。评价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有人参加就好,我继续忙自己的”。评价要求全员参与。

评价中聚合的是集体智慧。请去除习惯性的表扬,不主张同学之间漫无目的的夸奖,不再组织一些空乏无力,若有若无的合作。我们就希望集合全体智慧,围绕样本中的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评价让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进展。

评价中的学习,是集中发力的。评价瞄准对象,让学习力最大限度地集中。这里的“对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对象指的是事先设定的学习目标。例如“有没有写出和动物的联想”“有没有举出合适的例子”“有没有谈出感受”。学习前就公示目标,犹如设定了瞄准的“靶心”;评价中依然瞄定目标,集中指向这一学习的“红心”。第二层,对象指的就是提供的样本。建议选取水平适中,最具大众化特征的样本。倘若样本过于优质,只能膜拜;样本过于拙劣,问题讲不完,不利于提炼出通用的,适用范围广的普世性知识

整个评价,实施的是“项目性”研究。例如我们让学生“听出层次”“发现逻辑”“提出建议”,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简单回答“对或错”“好或坏”的,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充分地展开观测、识别、论证、辨析,针对样本中的现象进行师生互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终极裁判。这样的评价,具备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有明确目标,经历过程,具有开放性,能获得结果。

如在统编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扁鹊治病》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抓住情节,实行简要复述”。当复述的样本呈现后,一位学生对照目标评价时,提出改进意见,做出更为简要的复述:

有一次,扁鹊见蔡桓侯,发现他皮肤上有点小病,希望他治疗,蔡桓侯不治。后来,每隔十天扁鹊就去看一次蔡桓侯,发现他的病不断发展,从皮肤到肌肉,再到肠胃,最后到骨髓。扁鹊觉得蔡桓侯无法医治了,果然不久蔡桓侯就死了。

这位学生在样本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扁鹊每隔十天去看望大王一次”。所以,改进后的复述更简要,更切合目标,学习结果更优质,刷新了全班的认知。此后,大家都按照评价中出现的新样本,做更为简要的复述。

邀请全员参与,瞄准对象,进行项目研究,评价触发认知生长。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就是邀请学生再次参与学习。这里的评价,是发展性的,是过程性的。所以,请让你的教学充满思维的光芒,课堂上不要施舍低廉的评价。因为,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评价还能促进学习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