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提问的话术。
“胖问题”并非本身就这么“胖”,要通过发酵。所谓发酵,指的就是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特别是对问题的精准定位。对“胖问题”的发酵,就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与执行实践中。我们也总结出几个简单易操作的“提问话术”和大家分享,让一线教师能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轻松地掌握:
话术一:你怎么看?这一类问题主张学生进行自由、个性化的解读;话术二:你发现什么不同?这一类问题,大力推动比对式学习,让互文印证,差异提取等在问题解决中发挥作用;话术三:你想怎么做?这一类的话术让问题指引实践,成为学习行动中的过程指导。
“胖问题”并不强求一步到位。相反,更主张一个问题分为阶梯式的小问题。一步一步分解,一步一步搭建,一次一次在回答中建构出相对完整、系统的思考结果。例如针对统编五年级下册的《田忌赛马》,教师提出居于最上层的“胖问题”是:孙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针对这一问题,化解为三个小问题,让学生在细节中发现差异:问题1:大家看热闹,孙膑看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2:大家注重的是赛马的结果,而孙膑注重的是什么?这又说明什么?问题3:大家只顾着看赛马,而孙膑却在关注的是什么?三个小问题,让学生从“对结果的思辨”“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三个层次去了解与众不同的孙膑,建构起孙膑完整而鲜活的形象。这样的铺垫获取的学习结果,显然比“用一个词来形容孙膑”,给任务贴标签的“瘦问题”学习,有意义得多。
其二,必要的辅助。
在回答“胖问题”过程中,教师并非无事可做,可以在三个方面提供资助:
资助1:补充资料。有的“胖问题”,依靠个人现有经验无法回答,需要资料辅助。教师可以提供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收集、整理资料。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的《桂花雨》,提出的“胖问题”是“桂花雨中蕴藏了作者怎样一种情愫?”要解开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作者琦君的资料来辅助,包括:琦君散文风格、琦君人生历程等。学生阅读了资料,更能理解《桂花雨》这样一段活泼、优雅的文字中蕴藏的思乡之情与童趣。又如执教统编五年级的《牛郎织女》,教学中就可以提供七夕的传说,七夕的民俗、不同的故事版本等资料,让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
资助2:提供干扰。“胖问题”有助于让学习迈向深度,也需要一些方法达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干扰信息,让思考在影响中趋于沉着,让思辨的精神在左右摇摆后变得笃定。例如执教统编六年级微型小说《桥》,要体会故事主人公老村支书的形象,就可以提出干扰性的问题。本文课后提出“借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形象”的要求,教师可以干扰:本课中关于主人公的语言描写那么少,总共只有四句话。而且,每句话都说得那么简短,有时甚至只有几个字,能通过这样的语言展示出人物的品质吗?这个问题看起来在对文本进行批判,实际上当学生去面对这一批判,提供佐证去驳斥时,思维也步入更深处了。(www.xing528.com)
资助3:借助工具。“胖问题”力主思维在场。但思维过程却是让人着迷的黑箱,“如何想好的”,过程往往无法公之于众。课堂教学中,即便有优等生展示了思考的结果,也难以共享获悉结果的学习路径。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思维的工具,让黑箱照进阳光。例如我们可以借助以下表格[7],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借助关键词提出好问题。
带着问题做研究
研究题目:_____________姓 名:_____________
既然大家已经确定了研究题目,那就花些时间好好思考一下你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请思考: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想弄清楚什么?你调查的重点是什么?好问题意味着好答案,请用下列关键词完成问题。
还比如,我们也可以做出如下表[8]的提示,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问,从文字表面去提出“字面问题”;从字里行间去提出“推断性问题”;从文字背后去提出“评价类的问题”。
有了这些表格、导图、批注等工具的辅助,提出优质的“胖问题”就显得更加轻松。
本文提及的“胖问题”,还未涉及“让学生提问”,出于聚焦话题的原因。同时,“胖问题”的概念提出也并非空穴来风。“问题”不是天降神兵,都是源于教师对文本细致入微的解读,依据学科学理的教学设计,以及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胖问题”的可爱,就因为它是“活体”,是在课堂学习中值得被思考、被挑战、被不断开掘、不断延展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以高冷、生僻、玄虚的面目示人,而是应该符合最近发展区,应适合于课堂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适切于学生在现场进行挑战。回答的问题就是学习,整个过程不是带有逼迫感,而是带有思维的愉悦感。“胖问题”是开放也是模糊的,也许没有明确的答案,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模糊代表着无限可能,代表着更多的获取欲望。“胖问题”的设计,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