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写人的方法,突破老套框架?

如何优化写人的方法,突破老套框架?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青年教师备课后发现:讲来讲去,就那么几个。难道,天下写人的方法,就这么几个?此课位于单元中第三篇,按理说,学习时应该用上之前所学的写人的方法来检验,巩固所学。精炼认知的“精”,就是精确的针对性。假定写高超技艺的人的方法很多,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不要贪多,应该提炼出一些与本课密切相关的,最为特殊的,突出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进行教学。这一段携带的精炼认知,又是什么呢?

如何优化写人的方法,突破老套框架?

统编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要学习的方法有哪些呢?和青年教师备课后发现:讲来讲去,就那么几个。例如: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写的时候要注重细节,越细越好;可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从方方面面来描写人物……

整个单元学下来,就总结出这几样。学完之后问一问:“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回答说:“没有了,就这么多。”再追问:“之前呢?学了什么方法?”回答说:“也是这些。”继续追问:“之后呢?还学什么?”回答说:“看起来依然是这些。”

难道,天下写人的方法,就这么几个?更关键的在于:所学的方法,能用吗?好用吗?看起来可以用,凡是人,都可以这么写。这样写,自己都不知道写出来的是什么人,反正“一切人都这么写”“是人就这么写”“写成的人,也都差不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尴尬的局面呢?说到底是我们的教学,一直靶定在“练习”的属性上。我们一直把作文教学看作是一种训练,要强化练习。即便我们也了解写作的其他功能,例如:表达功能,交际功能,创造功能,传递信息功能等。但是,根深蒂固的,对早就认定了的“练习”属性,是极为笃定,是占据主流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追求——练得漂亮,练得好看。这就好像去学习打乒乓球,练习挥拍动作是必须的,是基本功,但问题在于——我们一味练习挥拍,认为只要挥拍到位了,打球就没问题。而且,这是基本功,必须扎实。最后,我们只学了挥拍,不会打乒乓球。

“练习”写得漂亮,真正要写人的时候,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会写得死气沉沉。在没有目的,只顾训练的写作中,我们收获的就是最熟悉的,用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的“标签技术”。

借用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冯骥才先生的《刷子李》来说,特别能让大家有同感。此课位于单元中第三篇,按理说,学习时应该用上之前所学的写人的方法来检验,巩固所学。可惜方法还是那些方法,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写的“人”不同了而已。这样的学习,如同嚼蜡,完全不能够感受到冯骥才先生过人的笔力,无法感受到写作的趣味。怎么办?请抛弃那些标签技术的习得,针对此课,给予学生“精炼认知”的获取。

精炼认知的“精”,就是精确的针对性。瞄准这一课中的人物“刷子李”,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的人,探索如何写具有高超技艺的人,这就是我们集中的学习指向。

精炼认知的“炼”,就是提炼。假定写高超技艺的人的方法很多,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不要贪多,应该提炼出一些与本课密切相关的,最为特殊的,突出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进行教学。教得精炼,学得牢靠,效果更好。

精炼认知的“认知”,就是指学习都要像做研究一样,参与过程,探索奥秘,去揭开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写作秘密,获得生命气象的成长。例如本课学习,可以去看看作家是怎么写的,怎么把一个人的高超技术写出来的?而不是一味将已有的写作结果简化为一句句的标签技术,沾沾自喜地收藏。应该有目的地去研究,不仅在过程中融合实践,学得实用的写作技术,同时增长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了认知的层次。

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刷子李”具有高超的技艺,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呈现。比如写“高超”,自然要用到“与他人的对比”“众人的评价”这两个看似普通的方法。但结合文本,发现作家的写法不同。文中的对比和评价只有一处——“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外行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这样的比对和评价,不是标签、口号,而是内涵丰富的精彩语言。学习时,让学生去琢磨:这是对刷子李的好评吗?看起来似乎不像,读几遍又觉得很像。学生围绕着语言内容,进行辩论、分析、比对,同时在整个语言环境中去观照、回味,能发现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学习,不仅学方法,还学语言,更体验了“如何学习语言的技术”,元认知也获得生长。

再比如写“技艺”,很明显集中在第五自然段,不妨先看看: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学生细读本段,发现文字中既写了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又写他刷墙时墙壁的变化,还写出发出的声响,观看者内心的起伏等。要是简单获取结果,也就是得出:写动作、写样子、写声音、写心情等标签技术。这也让我们明白,那些通用的知识并不是不能学,而是不能作为唯一的学习结果来自我陶醉。我们要继续研究:写“技艺的高超”,还有什么可学的呢?这一段携带的精炼认知,又是什么呢?

要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需先探索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的创作背景——冯先生在听说故事的脚本后,进一步加工,虚构而成。冯先生自述说:“这些故事根据民间传说而写,创作时经过虚构,意图在于让人们记住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记住故事中的一个又一个的人。”冯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过关键的话——“好的故事在古代,就叫作‘传奇’。只有传奇才能口耳相传。”可见,要写出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就要让读者看他“奇”在哪里?文字就要把这个“奇”传播出去,而我们要学的,就是用文字传播“奇”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样模糊、笼统、通用的“标签技术”。

在写“技艺的高超”中,除了之前文字描述的现场,冯骥才先生还用了三种方法,是本课的精炼知识。

第一,选择了写徒弟曹小三。这个角色能全程关注各个细节,他的介入,类似见证者,其实也把观众带到事发现场。

第二,安排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意外。刷子李裤子上有破洞,在结束时被曹小三发现,也让读者的心一紧,产生惊叹。在明确缘由之余,更加深了对刷子李高超技艺的认可。这种曲折的情节,惊叹意外的设计,就是一种写作方法,这个方法显得大气、有创意。(www.xing528.com)

第三,选择了全知的视角来写作。不用曹小三的口吻写,以免视野不够宽阔;也不以刷子李自夸的口吻写,以免读者生厌。冯先生安排一个神奇的,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存在的“第三方”角度来写,这神一样存在的角度在故事中穿梭自如,游刃有余,可收可放,让读者在精细处看得痛快,在无关紧要处迅速撤离,在需要处随时切换,甚至可以直抵人心深处。这是本课专属的精炼知识,是写高超技艺的专属方法。

这样一来,通过《刷子李》一课的学习,学生收获了精炼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写具有高超技艺的人”。末了,青年教师会问:这样学,太集中了,只能写技艺高超的人,能够应对写“一般的人”吗?

回答如下:

其一,真很一般,自不必写。写作是需要选择的,既然是一般,不在选择范畴之内。你非要选择写一般的人,兴许你是超级写作高手。要在一般中洞见不同,这确实需要很不一般的水平。

其二,按部就班,扎实有效。这一次,结合这一课,我们就学写有高超的技艺的人,下一次,结合其他文本,提取不同的精炼知识,获得认知生长,我们再学另外一类。一类又一类,真正学扎实。

其三,举一反三,顺势迁移。会写具有高超技术的人,也会写一般的人啦。而且,还能写出一般人很不一般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相对而言,都是“具有高超技术的人”。当你学完这些特殊类之后,写什么样的人都感觉“嗯,好像我可以。”

最重要的是,从这个角度去备课,去设计,我们会发现:写人的方法,并非讲来讲去就那么几个,而是无穷多,而是很生动。跟着文本,密切结合,不仅学到方法,还获得成长,多么快乐啊!

 

【注释】

[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3.

[2]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7.

[3][美]格拉斯·费希尔.势不可挡——释放学生潜能的7个基本要素[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83.

[4]潘新和.写作学观念的回视与反思[J].写作,2020.3:42.

[5]郑桂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7-8):6.

[6]金才兵.TTT5·0培训师的大脑基于脑科学的培训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52.

[7]John B·Biggs,Kevin F·Collis,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M].高凌飚,张洪岩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7-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