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写想象故事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没问题,都能侃侃而谈;而顺势让学生写出故事,却一下子变得非常困难。写了半天,也就几句话,无外乎就是以下这个毫无生气的句式:
谁+在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什么。
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了好长的时间。一节课就40分钟,等不起。所以,青年教师最后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带回家写,之后交上来”。而上交的故事也让人不悦,看起来是多了点,但依然是那么几句话,完全没有说故事时的精彩和创意。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说得容易,写起来难。自古是这个道理。写,的确不容易。想到,说出,大家都可以做到;真正要写了,作者本人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这些困难无人可替代,只有自己独立承担。想想看,在“说不下去”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嗯”“然后呢”“等一下啊”“于是”“所以”这些词来遮掩,或是作为“休止符”,让思维得到缓冲,之后继续说。同时,说的时候有人在听,观众效应也会让说的人不断努力。但写的时候却不同,总是一个人孤军奋战,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就会停笔,琢磨不出也就敷衍过去。多停几次,更是没了力气,写不下去了。
以上的解释,凭借的是个人感觉与执教的经验。这一问题是座冰山,海面之下隐藏的是更主要的原因——教师也许压根没有教学生如何写出想象。所以,学生不会是因为教学的失职。
说出来时,思考就完成了;写下来,就是语言的形式转化问题。如果能够用教学辅助,应该能顺利实现从说到写的转化。很可惜,我们太少教给学生如何将想象输出为文字。也许你会大为意外,也会大声疾呼:“这是哪里话?我们当然有教啊!”的确,我们很注重想象的指导,但大多时候,我们将指导简化为指示、指令,认真地提出“大胆想象”的要求。或者,温和地说“请大胆想象吧,相信你一定行!”结局呢?结局就是开篇所示的那样。
发出指令,或者说带着善意地鼓励学生,对于解决困难的意义是渺小的,特别是像“写作文”这一类的思维活动,更多需要的是方法、策略,而不是柔弱、空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鼓励。就好像我们去学习打网球,心里清楚打网球时的速度很重要,而教练总是让我们大力发球,快速击球,但关于发力的姿势,击球的动作要领,步法的变化等“如何做到”的本事,教练并没有教,导致的结果必定是我们随意发挥,无效练习。这些泛泛而谈的“一般要求”在教育学者杜威看来,是不存在的。杜威说: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一般的看、听或想的能力,我们只有具体针对某一事物的看、听或记忆某种东西的能力。一般的心理和身体训练,其实全都是废话。
请注意:特别是想象力,这是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不容易受教育所影响的能力。而我们试图用后天的要求来施展、改变这种能力,少了方法的辅助,是无法提升的。所以,当我们提出“让学生大胆想象”的时候,构成的是对想象的束缚。学生一下子懵圈了——大胆想象,怎么样才算大胆想象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教学中,学生写的想象的故事不如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下,随意说出的故事。
然而,在统编习作教学中,特别是第二学段,想象类习作次数特别多。如果每次都让学生“大胆想象”,等于每次教学都落空。怎么办?应该教给方法。也许有人会说:“想象是自己的事,用什么方法想象,自己决定,还能教?”必须说明的是:能教。因为我们教的是引发、激活、输出想象的方法,是从如何写的层面做启发,是教学层面的给予。所以,不但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借助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这一典型案例来阐述。这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编童话,写童话故事”。三年级学生,写童话故事是轻车熟路的吗?执教过才发现,当堂编写是异常困难的。像是中了魔咒,课堂上编写的,大多是“一句话童话”。格式就是——
谁+在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什么。
特别是“做什么”部分,老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写出更丰富的情节。学生像挤牙膏似的又往下编了几句,却再也无能为力了。我们都很奇怪——那么多的童话故事,都读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在写作时,一点都用不上呢?其实,问题真正在于:我们并没有告诉他“怎么编”,只是说“你大胆地编吧”。要让学生大胆,又没给大胆的方法,学生无从下手。此时此刻在学生的认识中,并非要展示自己想象中的童话故事,只是完成一次教材作文任务而已,显得被动。而老师却无动于衷,给了任务又不给方法,还要催促完美达成任务,真有点让人为难。(www.xing528.com)
明白了吧,即便是写想象故事,教法不对,也让学生厌烦。而合理,适当的教学,是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编出童话的,我们可以分三步,这么教:
第一步:按照交流平台中的提示,让学生添加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故事要好看,角色可以有多样,角色多了才有喜、怒、哀、乐,才可以对话,可以一起行动。这是单元中交流平台给我们的提示。教师可提供片段让学生模仿,例如本单元的《在牛肚子里旅行》开篇第一段,让孩子直接给自己的童话故事增添角色,不需要多,两三个足矣,只要每个角色都各有特色即可。有角色,自然有故事。
第二步:样本学习,让学生添加童话故事中的环境描写。第一步为写好童话故事奠定了基础,第二步就是锦上添花。故事不能发生在真空里,原来的童话故事中只编写“地点”,更准确地说就是写了个名词而已。所谓“编”,就要让名词变得生动起来,让人阅读故事时如同身临其境。可以让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如何描写想象中的场景。例如,小女孩写自己走到街上,顺势就写街景;写自己想到烤鹅,顺势就写餐桌上的圣诞树,喷香的烤鹅。而在学生编写的童话故事中,如果写自己来到森林里,不妨就顺势写下一段对森林的描写:
哇,这魔法森林里的每棵树,至少三个人才能抱得住;绿茵茵的草地上,每隔十步就会长出一颗白蘑菇;蓝色的食人花总是一开一合,到处都充满着魔法。
当教师把这一段下水文提供给学生,让其感受什么是“一提到‘地方’就立刻添加‘这地方是什么样’‘这地方有些什么’的描写”时,学生能感受到故事中添加环境的好处,也知道了如何想象,添加环境描写的方法。
第三步:提供具体方案,指导继续编故事。经历了前两步,学生已经感觉到编写童话的趣味。其实,故事都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储存在脑子里。只不过要借助教学,激活、调动、引导出来而已。如今,学生的故事中有多样的角色,有丰富的场景,也就有了故事应具备的“情境性”。那么,接下来怎么编?
让角色之间有交往,有互动,就是童话故事;即便没有,角色之间聊聊天,说说话,也是童话故事;还可以做得更“大”些,让角色一起合谋,完成某件事,经历某些场景,更是童话故事。这样一来,编好童话故事,我们至少提供三招,故事就能编出来了。
当然,最后能编得好,编得快,编得多的,依然要看“人”。譬如说,从来不阅读童话故事的学生,无法在阅读中汲养,只能凭空想象,还要组织语言,编写起来举步维艰。并非说我们的教学要仰仗“个人的修养”。我们深知想象力确实有高低、强弱之分,但只要是孩子,想象力足够丰富,都能支撑起编写简单的故事。感觉想象不够丰富,实际上要更多思考教学有没有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
原本此文已经结束。眼尖的读者会发现,之前的“一句话”童话中,“时间”元素还没有被加工与编写,难道不可以吗?或者是没有什么编写的价值?此处藏有一个惊人的秘密:时间元素,可以进行想象加工,但不要轻易触碰哦。只要时间一改换,就等于换了一幕故事,一个时间一幕剧,一幕一幕不断往下写,写出整个系列的童话故事,也许会写成一本童话故事书呢。所以,在课堂上编写故事,尝试一下方法是否管用就好。
当我们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后,学生写起想象故事如有神助。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能大胆想象,却写不出几句话的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软弱无力地给予鼓励,而应该教给他方法。有方法,才能持续不断地往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