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最适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故事的大致框架,例如:发生、发展、人物、基本情节等,容易形成定局。而故事的结局呢,则是传播中最常被演绎的部分。因为听者关心,而讲述者也很喜欢在这个环节里“添油加醋”,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版本。这也正是《牛郎织女》故事从《诗经》中记载开始到今天,有100多个版本的原因。
无疑,听者最关注的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所以,解决单列,使得结局的丰富多彩成为一个更为凝聚的信息旋涡,符合传播的需要。再加上本课要完成的“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也给了学生更开放的空间进行创造。例如:以自己的身份进入故事去创造;又如:增补信息去创造。
以统编教科书为例,课文选用的是叶圣陶整理版本,学生可以再增补“牛郎究竟是谁?”“老牛为什么这么神奇?”“《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今天的牵牛星与织女星的天文景观有什么关联?”“喜鹊如何搭桥?”“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牛郎织女?”……各种创意让故事的结局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创意有助于故事的传播。
必须提及本课的创造性复述,最具创意的是——构思连环画。(www.xing528.com)
很有意思的是,虽说《牛郎织女(一)》篇幅长,但是我们可以创意为四幅画面:1.少年牛郎;2.相遇神牛;3.与织女相会;4.与织女相爱。而篇幅短的《牛郎织女(二)》则可以绘制五幅连环画:1.美满幸福的家庭;2.神牛临终遗言;3.王母捉织女;4.牛郎追织女;5.鹊桥相会。篇幅虽短,画面却丰富;篇幅虽长,画面却相对简单。二者构成的反差,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感受故事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环画”这一创造性复述的独特形式,也为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传播故事,传承文化提供了又一途径。
总之,《牛郎织女》完整的故事拆解为“一”“二”,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故事太长。然而,当我们去琢磨,从不同角度去预测时,得出一些意外的结果,真心感觉不错。即便结果是可笑的,也是有思考价值的。思考本身就很快乐。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管他笑不笑,我们的思考中,带着欢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