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理的固定揭示:深入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道理的固定揭示:深入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学结果看,获得一个道理势在必行。而问题也就出在道理的获得上——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笔记,统一为“实事求是,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这三个问题很普遍,学生每次遇到文言文学习,大多都有相似经历。只不过这一次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与进行。对艺术的审美,要保持“求真”的姿态。苏轼的学问大,官位高,却屡遭诬陷,不断被贬。

道理的固定揭示:深入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本课为经典定篇,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从教学结果看,获得一个道理势在必行。而问题也就出在道理的获得上——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笔记,统一为“实事求是,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之前的教学流程导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必然的。学生记录这一固定的、单一的结果,就是消损了教学的价值,也抹杀了不同学生差异性的学习体验。

这三个问题很普遍,学生每次遇到文言文学习,大多都有相似经历。《书戴嵩画牛》是单元首篇,特殊的位置要承担应有的教学作用,体现独特的教学价值。这样的名家名篇本身也是艺术美的范本。该怎样带学生经历审美学习之旅呢?

首先,指向目标教。

建议大家树立一个观点——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应该看作达成目标的一个范例,一个平台,一个通道。此案就是为了抵达“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目标而采编的。只不过这一次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与进行。形式的独特性,算是附赠给学生的审美结果之一。

其次,逐层递进学。

教学中,可以进行逐层审美追问,让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断升级。具体说有三层。

最初一层:直奔目标的追问。课堂开始就提出问题“让你感觉到最适合展开想象的,是哪一部分文字?”学生从文中找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句话中的“斗”“搐”“掉”三个动词,一读就有画面感,就容易展开想象。这一追问的结果,可以概括出一条学习方法:最适合展开想象的,就是动词。而在针对动词的想象中,能体会画面的动态美。

直觉反应,这是艺术审美过程中最为原始的层次。

第二层:寻美而上追问。教师可以继续引发思考:这样美的画,人们是怎么对待它的呢?学生能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中发现,杜处士如此喜爱这幅画。以至于“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老师可以通过图例展示什么叫“锦囊玉轴”;借助生活联想什么叫“常以自随”,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大众审美体验。

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驱动。这一追问,让教学与生活产生关联,审美层次也得到提升。

第三层:关于审美真谛的追问。教师可以带学生重点体会“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学生用白话文翻译这句话并不难。但要从这句话的本义引申到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就需要教师引导。“耕当问奴”,耕种就应该询问最有经验的农夫,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艺术需要对事实进行描摹,还要予以提炼与概括。“不可改也”,这就是不可更改的铁律。对艺术的审美,要保持“求真”的姿态。

追问让我们的审美体验多了第三层——求真。(www.xing528.com)

最后,视野延展中。

教学中,还可以从作者与画者两个角度切入,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多角度关注艺术的审美价值。不断延展学习时空,这是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持续赋能。

一问画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戴嵩是著名画家,这幅画到底画对了,还是画错了呢?其实,教科书的注释中,已经有了参考答案——没有对错。注释中写到“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的情形”。结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戴嵩斗牛图”,画中的牛尾巴明显是“搐”着的。参考曾经的人教版教科书采编的《画家与牧童》的故事,记载了戴嵩在画牛时,最开始确实画的是“掉尾而斗”,然而就在现场,一个牧童当场指出问题,戴嵩就改正了。可见,对画家的追问,可以得出对艺术审美的另一层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二问作者。本文作者苏轼,是大文豪。写下的《书戴嵩画牛》一文,有人说是戴嵩画牛图的“题跋”。古人在画作上写下“题跋”是一种艺术行为,题跋的内容,有的是欣赏,有的是评价,有的是体会,却很少记录一个收藏者的故事。

吊诡的是,这篇文言文,就是写这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真的可以组织讨论:苏大学士,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有趣的故事呢?

延展阅读,关注苏轼的生平,我们就能从知人论世的角度重构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苏轼的学问大,官位高,却屡遭诬陷,不断被贬。这样的心境与履历,使得一个学者有了和民众相处的机会,能设身处地地体察民情,感受民间生活的辛酸苦乐。这就形成了苏轼文章中的艺术风格——朴素、通透、隽秀、雄浑,一种融合多种元素,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多么直截了当,却又意韵绵长的发问;又如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却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还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得名“东坡居士”;还如他在杭州时遇洪水泛滥,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百姓感谢他,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而他则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可以说,有趣、抗压、优雅的灵魂,才能创作出《书戴嵩画牛》这样好玩、耐嚼、深有启发的艺术品

针对作者和画者的探索,让这些民间流传的奇闻趣事成为对艺术作品的又一审美元素,丰富了审美的内涵。读者能产生对牧童纯真品格的歌颂和赞美,对画家谦逊品格的认可与弘扬,对艺术品与生活关联的感受与体验。这样一来,教学这篇文言文,体会艺术之美,学生至少留存三类审美体验:

其一,知道实事求是就是美;其二,多方摄取信息,就能多元感受美;其三,融入自己的联想、感受,切身体会最独特的美。学生的审美有方法,有途径,审美体验不断丰富,审美能力与层次,也就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此课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教学价值也就被充分凸显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