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职沟通的行动路径优化指南

普职沟通的行动路径优化指南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进行普职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需要推进学校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普职沟通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普职沟通的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相应的普职沟通行动路径。当两类教育的校长思维通过共同研讨、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与获取两类学校最大信息产生的思维突破时,就会在普职沟通的实践上产生新的契机与行动。在普职沟通中进一步彰显各自教育的个性与特色。关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生长空间。

普职沟通的行动路径优化指南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普职沟通,能促进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进行普职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需要推进学校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普职沟通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普职沟通的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相应的普职沟通行动路径。

找准普职协作的契合点。立足于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普职沟通教育管理,主要显现在教育政策的导引与教育行政管理的善治上,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与变革的过程,需要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作的契合点。这种契合点是多方面的,两类教育所孕育的人才都需要具有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在教育政策引领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类型的教育导引,应当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去考虑导引策略,或者从当前针对某一类型教育政策的内容中找到为另一类教育值得参考或借鉴的元素,坚持“在沟通中相互渗透彼此有益”的政策元素,为应用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引导环境。譬如,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导引中,可以启迪普通教育也需要注重与社会发展接轨,借助企业的资源来育人,不应将普通教育的内容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促进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普通高中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应用型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衔接方面还有诸多可以发展与探索的空间,如可以采取3年普通高中+4年应用型本科+2或3年应用型专业研究生教育;2年普通高中+2年专业衔接教育+3年应用型本科或学术型本科教育等,都可以进行多样性尝试,在不同类型优秀人才早期培育上进行立交桥式的学制改革与探索。

注重从事两类教育管理的校长间交流与合作。这方面的行动思考,侧重于从事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学校校长思维突破。促进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普职沟通,是立足于信息最大化原理之上的。促进从事两类教育的校长思维突破,就需要校长知道彼此在做些什么,有哪些治校办学的方略可以互通与借鉴,各自需要坚守自己的哪些育人规律等,这就应将从事两类教育的校长组织在一起,加强共同研修,打造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与从事普通教育的学校机构的校长间研修共同体。加强从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校长间共同研修,既是促进校长思维突破的重要方式,也将通过共同研修来取长补短,将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为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创设更为良好的教育管理空间。这种研修共同体的建立,将提供两类教育沟通系统运行最为有力的保障。当两类教育的校长思维通过共同研讨、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与获取两类学校最大信息产生的思维突破时,就会在普职沟通的实践上产生新的契机与行动。

在普职沟通中进一步彰显各自教育的个性与特色。在融通中并行的普职沟通,并不会消融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各自优势,通过互通有无的课程与项目建设,能更加凸显教育的个性与特色。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汲取来自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养分,从而丰富自身成长的多元阶段发展路径。譬如,从事普通教育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与从事职业教育的中等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院校交流中,认识到自身培养人才如何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与职业生涯素养引领,进一步通过自身课程的统整来显现自身发展丰富的个性。职业教育领域推进的有关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3年中职+2年高职)、中本教育贯通培养模式(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教育,或5年中高职+2年应用本科教育),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一线技术人才,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延伸到普通高中与普通综合型高校或应用技术高校之间的贯通,为推进某一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基。例如,上海市某高中与上海市某应用型大学合作走出“飞行实验班”的“高高”(普通高中与应用型高校)贯通模式,凸显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交叉衔接。

张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优势进行育人。普职沟通路径探索,主要从各自优势资源在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功能开发上进行突破,侧重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与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从不同类型教育的学校教师互通视角推进。如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应注重从职业教育教师关注职业技术素养与职业生涯教育中汲取养分,大力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认识到普通教育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专业素养教育,尤其是人文奠基上的作用。普职沟通进一步深化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鼓励两类教育间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在两类教育之间一起参加研讨、培训、交流,形成研修共同体。这需要相应的评价激励与环境氛围营造,将共同做课题、项目等方面的工作量与工作质计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评估。两种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为普通教育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上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www.xing528.com)

关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生长空间。这方面的行动思考,主要侧重于教育政策导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在评价激励上的突破,创设普职沟通更为长远的生长空间,进一步倒逼学制上作出相应调整,如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的学制衔接可以在12年贯通学制上下功夫,立足于学生的潜质与发展兴趣来设置课程体系,包括可选择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组合等。我国普职沟通尽管遇到许多现实难题,但得到了教育系统(包括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多方关注,在评价激励上可以进行多路径探索,包括普通高中开设大量有关通用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养课程以及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语文、英语体育等)的课程标准修订与普通教育课程标准的交流、互通;普通高中与应用型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衔接;独立学院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等。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学院的创设可作为深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突破口,加强普通高等专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环节。

建构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养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不仅需要着眼于一般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与专业或职业能力、素养提升上,而且要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育(包括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出发,在普职沟通上架设桥梁,形成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养链,构建高中阶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沟通,与大学、科研院所、实训基地、社会乃至企业的衔接,建立起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向上或向外延伸的持续发展通道。从事两类教育的管理者与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这种“立交桥”与“培养链”的关系,包括进行中等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普职教育沟通上的教师教学方式衔接、教学设施衔接、评价方式的衔接、实训基地的衔接、招生的衔接、创新素养培育的衔接。无论是国外教育政策中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考试、采用学分制互认与学分银行,还是国内尝试的弹性灵活学制,试行职普“双重学籍”“两种证书”“第二专业”等办法,尽管有利于推进普职沟通,但还不够。还需要探索切合我国特点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评价体系,作出点面结合的评价思考,并且引导整个社会、家庭在尊重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上做出应有的努力。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普职沟通突破,将引发教育政策、课程体系、学校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应抓住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契机,树立职业性与学术性统整的发展导向,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供给状况。[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