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需要回归本源需求来思考:一是先进性原则,引入试点的国际课程需要在某些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二是多样化原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上海市从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视野以及创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教育改革开放环境出发,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在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的发展举措。上海市高度重视普通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的管理工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分别于2010年10月和2012年11月两次开展全面调研,了解本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情况。为加强国际课程的比较研究,2012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与市教卫党委、市教委指导下,依托上海中学国际部和市教委教研室,成立“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注重对上海市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进行准入评估与年检工作的推进。此后,上海市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专题会议,讨论本市普通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政策制定工作,2013年5月市教委出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13〕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件”),提出规范本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管理的政策规定。
上海市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对现有的国际课程班进行准入审核,规定不得引入未经审核的境外课程。二是明确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的不同定位。公办高中要求体现按学生发展内在需要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民办高中注重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多样化需求,同时注重教育的国民性要求。三是提出普通高中开设“国际班”有两类试点:一类是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另一类是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招生计划单列,学生单独编班。此后,根据文件要求,对全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进行梳理和审核评估。
“37号文件”出台后,市教委委托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对提交申请的24所公办学校、29所民办学校进行了评估。2014年3月,首批选定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11所公办高中(其中9所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等10所民办高中开展国际课程试点。另有14所申请试点学校因某些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作为整改学校予以导引。同时,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实施办法,经市教委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上海第一个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正式设立。至此,上海形成了独立设置中外合作高中与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班共存的局面,构成“1+21+14”的普通高中开设境外课程办学格局。截至2018年4月,“1+21+14”的普通高中开设境外课程办学格局中试点学习国际课程学生数为7 440余人,约占上海高中生总数的4.26%。上海市普通高中开设境外课程种类达9种:IBDP课程(10所)、AP课程(8所)、美国高中课程(13所)、澳大利亚高中课程(1所)、加拿大高中课程(7所)、PGA课程(1所)、德国DSD课程(1所)、英国IGCSE(1所)、日本高中课程(1所)。分布情况见下表1所列。(www.xing528.com)
表1 上海市境外课程类型分布情况表 (单位:所)
经审批试点的21所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校中,2018年有1所公办学校因区域教育布局调整的原因,退出了试点。因此,本文主要以20所高中国际课程试点校为主要分析对象,探索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的规范管理方略以及进行试点初步成效与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