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的提炼与现代阐述。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所在,就好比珍视母语的教育功能一样。对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诠释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自由”的分析,如“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术派别都有自己的主张,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有对“平等”的追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对“公正”的张扬,如“惩恶扬善”“公正无私,一言而万人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政者,正也”;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对“法治”的明晰,如“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为大治”。因此,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理解传统文化不仅与核心价值观不相悖,而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
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功力,就有了博古通今,海纳百川的气魄,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深化学校课程建设,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教育与建设。教师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方式的处理上有所取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多少’,而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3](www.xing528.com)
学校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落实?最为关键的在于课程建设与师资引领。学校课程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精选课程内容、提供“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深入挖掘现有必修课教材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与传统文化内容等途径实现。同时,学校应注重驾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外显与促进优良传统文化内化的教师,将优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元素通过多样的教学形态予以展现,或创设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中传统文化因子。这样的教师培养,绝不只是个别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而应让“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真正成为“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