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举国呼唤“大国工匠”视野下,教师的“教书匠”形象被赋予新的含义。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塑造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命题。
2015年上半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称为“教育发展前沿讲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高耀明教授的《研究是一门艺术》,并从中感悟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中成为“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
上海师范大学高耀明教授介绍了一本引进图书《研究是一门艺术》,他说书名的翻译其实与原来英文The Craft of Research的意思不符。根据英文,他认为应把书名译成《研究是一门工艺》,要把研究当作一门工艺,用工匠的精神看待研究,用研究“手艺、技艺”,把某些教育问题、难题探究透彻,因为“Craft”就含有这些含义。听了高教授的课后,我觉得从“工艺”“工匠”“手艺”“技艺”的视角去看待研究,很有意思。于是,专门买了由陈美霞、徐毕卿、许甘霖翻译,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斯著的《研究是一门艺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细细阅读,感触颇深。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把研究当作一门工艺、技艺、手艺来告诉读者,研究者该如何做好研究,并且激励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从技术层面来做好研究,形成一种研究的“工匠精神”,教给研究者如何形成并发展研究计划,如何组织一个严谨的论证来支持提出的观点,如何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修改。作者还阐述了作为研究者必须遵循的研究伦理,如“有道德的研究者不会抄袭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会虚报数据或捏造结果;他们不会拿出正确性可疑的资料,除非他们自己质疑;他们不会隐瞒无法反驳的反对意见;他们不会嘲讽或曲解反对的观点;他们不会破坏或隐瞒对后续研究者而言很重要的资料”。这些“不会”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研究水平,也提升自己的研究伦理道德。
我觉得对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言,需要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努力成为“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这既是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特定使命所决定的,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所需要的,也是升华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认识的必然。当前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常听教师说“我只会教书,不会做研究”“让我写教案可以,写论文就只能东拼西凑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写论文时却脱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像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用大篇幅来阐述某一话题的研究价值,然后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造成论述“空洞无物”,丢弃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所长。
随着招生考试“新政”的颁布与实行,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数字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各种新教学形态层出不穷,如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对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加强对招生考试“新政”与课程教学要求的研究,加强对教育教学环境的研究,努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并通过对自身熟悉的教育教学实践,让自己的个性特色得到张扬,让自己的教师专业得到持续发展,进而将自己历练成为一名富有发展生命力的研究型教师。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一名“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结合《研究是一门艺术》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的研究,谈下述四点体会:
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
研究型教师要尝试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得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这样就能形成众多、丰富的研究案例。基于这些案例,教师不仅可以形成丰富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论文,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感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教学相长。这样的案例、问题研究,是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出发的,自然少了“矫揉造作”,多了“生命精彩”。(www.xing528.com)
2.学会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技艺与方法
任何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出现,都是需要讲究或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也是如此。《研究是一门艺术》值得每一位有意愿成为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一读。至少可以领会:把研究的复杂性,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与解读,教会研究者怎样去研究,包括“如何将模糊的兴趣转化为一个值得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论证,并让读者愿意接受你的观点;如何预知那些思维缜密且具有批判力的读者的不同意见,并适当地加以回应;如何撰写导言和结论;如何从读者的角度阅读自己的作品”等。我觉得,要成长为一名基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独具匠心”研究型教师,还要学会“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两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前者帮助我们以教育叙事的角度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后者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与行动,来证明、验证或发现自己行动的效果。
3.用“工匠精神”去探究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获得其应有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教育增值。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获得最近发展区内更好地成长,这是开展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动力。开展探究的手段是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既注重教育过程的干预,也注重教育结果的发展。作为研究型教师,就需要用工匠的精神去对待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因材因能施教,探究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指导学生形成更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究中,需要教师以“工匠”的精神,去发现每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经过研究型教师的打造,使之不断散发应有的光芒。研究型教师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工匠精神”包括善待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去探寻适合他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尽可能用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去哺育他们;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自己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与他们成长的实际,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4.形成自身的“独具匠心”特色与个性
一位有特色的“工匠”,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看家本领与独特、精湛技艺。研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独具匠心”,是指形成自身的探究个性与特色。个性和特色是其成为特色教师、个性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特级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型教师擅长国际比较研究,有的擅长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项目研究,有的善于进行“产婆术”的教学对话引导;有的则擅长在叙事、行动研究中一展风姿等。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中形成研究型教师的“独具匠心”,也是发展学生成为有个性和特色的重要催化剂以及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6]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中成为“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学科功力,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实时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并不断反思、总结,提炼自己的研究水平与教学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