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上的鲁迅先生常常是一副斗士的姿态,冷峻,犀利,《朝花夕拾》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不同以往的少有的温情。在这里他真情流露,情感浓郁,将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展现给读者。
这十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深情、朴实、清新、舒展的笔调,明白晓畅、平实易懂的语言,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作者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对故乡的缅怀,展现了家乡的风俗,刻画出清末民初的人情世相,深刻反映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并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读毕《朝花夕拾》,一个个鲜活、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不断在脑海中涌现。有天真无邪、充满童趣、活泼可爱的幼年鲁迅;有体型壮实、爱说闲话、摆“大”字睡相却淳朴善良的女工阿长;有博学而严厉、方正刻板的私塾老师;有教唆孩童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有头顶盘着油光可鉴的大辫子、滑稽可笑的“清国留学生”;有治学严谨、敬业博爱,外表黑瘦留着八字胡的藤野先生;有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惨遭迫害的范爱农。
此外,《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饱含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寄寓褒贬,在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的自如转换中,将回忆往事与针砭时弊、细腻抒情与幽默讽刺有机结合,温情中偶尔掺入犀利的批判。就文体而言,《朝花夕拾》不同于一般的记事怀人、抒情散文,它是杂文向散文的渗透,兼有杂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点,既有散文的散漫悠闲,又有杂文的精悍尖刻。其中,《狗·鼠·猫》这篇带有浓重的杂文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狗·鼠·猫》是为了专门回击现代评论派的污蔑,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味很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大段的议论,用辛辣的笔调嘲讽了现代评论派文人丑陋的嘴脸。(www.xing528.com)
《朝花夕拾》可以看作是鲁迅个人生活和思想的实录。从具体篇目来看,例如从《藤野先生》一文记叙的仙台医专“幻灯片事件”中,我们读者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起因。从《父亲的病》一文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思想起源。庸医的故弄玄虚,费时费力且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奇特药引拖延了父亲的病,父亲的病逝对少年的鲁迅是一种沉痛的打击。痛定思痛,他将这一事件融入《药》的创作中。《药》里华小栓的病只能靠“人血馒头”这一药引才能治愈,于是华老栓就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为儿子华小栓治病。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落后,这也是作者在《父亲的病》里传达出的思想。从整本文集来看,可以看出鲁迅的早期思想主要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相关,基本上每篇都有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如《狗·鼠·猫》中对文人“媚态的猫”式的嘴脸的抨击,《二十四孝图》中对畸形扭曲的愚孝思想的批判,《无常》中对民众喜好给神鬼配对这一通病的戏谑讽刺,而这一思想也贯穿了鲁迅整个文学创作生涯的始终。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作者向我们叙述着他的心灵所听到的时间的足音,有些是借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和爱憎,有些是借着羁旅寂寞时候的闻见。轻声细语,娓娓而谈,使我们读者在不甚操心的倾听中,领悟一种生活的色相。这种与读者对话的“闲话风”,使得整本文集的文风自然,亲切,宽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