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珠
教材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包含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都是通过一件小事来阐明某个大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文章讲述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教材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文言文二则》一课中:《学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孟子,懂得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有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的特点,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文言文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善”“俱”“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4.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五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揭题导入
1.教师复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2.小结揭题。
这个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选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短小精悍,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3.解题,聚焦“弈”。
(1)题目中的“弈”是什么意思?
(2)字理识字“弈”。
“弈”是形声字,从“廾”,“亦”声。观察图片(“弈”的演变)。“弈”的形体像两只手,正在下棋。“弈”是下棋的意思,可以组词“对弈”等。学生练习书写。
(3)现在你知道“学弈”是什么意思了吗?
(4)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比较学习。
①这里的两个“弈”和题目中的“弈”意思一样吗?这里的“秋”是人名。
②“弈秋”中的“弈”是职业,那时候称呼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先称呼他的职业,再称呼他的姓或名。那李老师在古代应该怎么称呼?“师李”或“师者李”。
③理解“善弈者”。“善”是长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指善于下棋的人。那么善于唱歌或是善于跳舞的人,可以怎么称呼?“善歌者”或“善舞者”。可见“善……者”,就是指善于做某事的人。
二、以读助学,理解故事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聚焦易读错的字音,出示句子: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为是其智弗若与?
提问:阅读文言文遇到多音字,怎么判断它的读音?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注释进行判断。第一句的“为”是认为的意思,所以读wéi。第二句的“为”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wèi。
小结:文言文中遇到多音字,可以根据所处语境分析字义,据义定音。
2.读通课文,读出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句子,尝试读出节奏。
(2)配乐,教师范读,读好节奏。
(3)同桌练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确,停顿是否恰当。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提炼: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插图等。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文章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交流,其余同学补充。教师聚焦难理解的词句,进行难点突破。
聚焦重点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
①这里的“之”指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联系上下文,结合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推测出“之”在此代指上一句中的鸿鹄。
②“之”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常常能根据句子的意思,指代不同的事物,文中还有哪些“之”字作代词用?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一人虽听之.(代词,指弈秋的教诲)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小结:“之”在文言文中,很多时候能代表上文中出现过的内容。用“之”字可以避免重复,使文章更简洁。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推测出语句中“之”的意思。
(4)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课文大意,看看是否说清楚、完整。
三、以读促背,领悟故事
1.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两人同时跟弈秋学下棋,为什么两人的学习结果却不同呢?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谈理解。
预设:“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生谈理解。
2.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小组合作,情境朗读。
(2)想象画面,补白心理。想一想: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可能在想什么?
(3)看着他们这样学下棋,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一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另一人: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不在焉……
(4)小结: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造成了天差地别的学习结果。这也正是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复述故事,熟读成诵。(www.xing528.com)
四、古今对比,探究写法
1.大思想家孟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他只是为了教育学生要专心学习吗?默读资料,说说孟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1)学生默读资料,了解《学弈》的出处。
(2)讨论交流,明确目的:大思想家孟子通过《学弈》的故事,劝谏君主要专心听圣人的教诲,治理好国家,不要三心二意,否则就像那个想着天鹅的学生,劝谏者再有说服力,结果也是徒劳的。
(3)孟子劝谏时,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小结。记录孟子思想和言行的《孟子》,主要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揠苗助长”“杯水车薪”等都出自《孟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
五、写法迁移,巧妙升华
1.本单元“日积月累”里有句选自《荀子》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请学习孟子的方法,运用具体事例来表明观点。
2.交流反馈。
文言文二则
学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学弈》,说说故事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2.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选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他与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孔子合称“孔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3.板书课题,提示“辩”字的书写,中间是个“讠”,表示“辩论”的意思。
4.读题解题。借助注释理解题目大意: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
5.启发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怎么辩的?辩的结果怎么样?)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好节奏。
(1)过渡: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将课文读准确、流利的?
学生回顾方法:借助注释读准字音,遇到多音字,结合语境,据义定音;长句恰当停顿。
(2)学生自主学习。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多音字“为”的两种读音。
②结合注释,最后一句中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读zhì。
(4)教师提示难读通语句的停顿。
①出示停顿有困难的句子,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概意思,把握句子停顿。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出示难理解、难读的句子。师生合作读。“去”现在表示前往某地,在这里怎么理解合适?(可以理解为人与太阳的距离)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同桌练读,检查是否读准确、停顿是否恰当。
2.再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回顾上节课用到的自学方法: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文章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标注。
(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展示。教师相机出示难理解的词句。
孔子不能决也。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决”的意思。
②连起来说句意。
(4)同桌互说课文大意。
三、感情朗读,揭示原理
1.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1)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中找到贯穿全文的关键字——辩。标题中的“辩”,即课文中的“辩斗”。
(2)两小儿为何辩斗?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发现。
(4)启发思考: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是符合事实的,为什么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
2.情景表演,深化理解。
(1)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争辩时的语气,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对立的关键词,也可以结合神态、动作等。
(2)你认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3)面对两小儿的辩论,孔子作何决断呢?这是为什么?他会怎样回答?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四、总结延伸,拓展运用
1.过渡:故事读到这里,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预设一:要像两小孩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预设二:学无止境,即使是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要像孔子一样,诚实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和也”。
2.小组合作学习小古文《鹬蚌相争》,说说故事大意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