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李大钊:十六年前的理想和信念

回忆李大钊:十六年前的理想和信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燕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她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时所写的一篇回忆录。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他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回忆李大钊:十六年前的理想和信念

林燕

教材分析

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她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时所写的一篇回忆录。文章是按时间顺序,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后的情形,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前后照应,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同时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补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把阅读重点聚焦于对李大钊的细节描写,通过资料的补充介绍,进一步感悟李大钊的光辉革命形象,习得前后呼应和对比描写等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注父亲外貌、神态及言行的描写,查阅相关资料,体会父亲无私无畏、临危不惧、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品质。

3.学习前后呼应以及对比描写等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走近作者

1.篇章页导入: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在学习课文时,我们要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同时,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位革命先驱,他就是李大钊。

2.交流:课前查阅了有关李大钊的相关资料,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适时播放视频,走近李大钊。

3.揭题:李大钊同志是一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战士。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他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出示课题。

4.读题:从题目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回忆录,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下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回忆,走进那段革命岁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初读要求: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聚焦重点。

(1)重点指导“夹衣”中“夹”的读音。

出示字典意思,引导发现:

作动词时读jiā,例如夹杂、夹菜等。

形容词时读jiá,例如夹衣、夹裤等。

(2)理解“严峻”,出示课文相关语句请学生读一读,通过找近义词理解词义。

①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严重)

②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严厉、严肃)

(3)教师小结:学习字词时借助字典、找近义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4)齐读词语,再次巩固。

3.默读、浏览全文,自主完成相关练习。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填一填。

(1)自主阅读课文,尝试填写。

(2)小组交流讨论,分享想法。

(3)推选代表汇报,思维碰撞。

(4)完善思维导图,理清脉络。

(5)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时间这条线索,我们就能很好地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同时能较快地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言,体会品质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29自然段,找一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边读边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1)课件出示: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从关键词“坚决”“不能轻易离开”“多么重要”中感受父亲的坚定。

②对比阅读,通过把反问句陈述句,体会反问句语气的强烈,更突出了父亲态度的坚定,表现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的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教师相机板书“无私无畏”)

③指导朗读。

过渡:虽然局势严峻,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但是他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④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当时的局势究竟有多严峻,深入体会李大钊这句话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⑤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1926年3月18日,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学生开枪,打死47人,伤200余人。

⑥组织学生交流。

⑦教师小结:这一处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和忠于革命的伟大品质。

(2)课件出示: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www.xing528.com)

①联系上文知道当时局势非常严峻,父亲处境危险,而且外面还传来了枪声,而父亲却对“我”说“没有什么,不要怕”,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沉着冷静。

②聚焦“不慌不忙”一词,这是对父亲神态的一处描写,与下文“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搜捕,父亲从容镇定,可见父亲已经做好了被捕和牺牲的准备。

③教师小结:在描写李大钊被捕的场面时,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的革命品质。十六年过去了,作者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法回顾,总结课堂

这节课我们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人物神态、言行的品读以及资料的拓展,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坚毅的品质。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进一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 语言描写

无私无畏 神态描写

临危不惧 资料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请大家边浏览课文,边回顾,作者李星华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对人物神态及言行的品读,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革命无私无畏、临危不惧的精神。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二、品读语言,体会品质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父亲被审这一部分内容。法庭上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他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19~29自然段,找到描写李大钊的句子,在感触深刻的地方写写自己的理解。

1.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汇报。

(1)课件出示: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①大胆想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的外貌描写中,想象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

②资料补充:出示李大钊被捕后的受刑资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了,关在京师警察厅拘留所里。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妄图逼他供出党的机密。酷刑折磨得他死去活来,但是李大钊坚贞不屈,不仅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他的供词反而成了一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宣言书。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总参议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

③教师小结:受到如此折磨,但他仍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

过渡:距离父亲被捕已经过去十几天了,今天终于相见了,而且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可是,父亲却只是“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难道他的心里没有我们吗?

(2)课件出示: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①从父亲的话和他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中,处处显示他想保护家人,字字都饱含着他对亲人的爱。

②想象说话:父亲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能感受他想对“我们”说——

③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父亲的神态、外貌及言行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英雄父亲从容赴死的样子,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把他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三、聚焦写法,体会好处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在1927年4月28日,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38岁。这一天,对李星华一家来说是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1.前后呼应。

(1)浏览思考:课件出示课文的结尾和开头,说说发现。

(2)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以点带面:全文前后呼应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找一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教师小结:这些句子前后呼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2.对比写法。

过渡:作者在表现李大钊人物形象的时候还用到了一个妙招,就是对比,你找到了几处?

(1)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课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

①被捕前: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与平时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对比。

②被捕时:对父亲的描写不多,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敌人的凶残,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③被审时:父亲的安定沉着与法官的怒气冲冲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教师小结:恰当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总结全文:作者通过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结合前后呼应、对比描写丰满了革命者形象,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革命品质。其实在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2.拓展阅读:让我们再来看看阅读链接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年轻的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3.布置作业:同学们,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先烈的事迹。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审时 外貌描写

被害后 动作描写

前后呼应

对比描写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