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祺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编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李贺的《马诗》、于谦的《石灰吟》和郑燮的《竹石》,表达的都是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课文选编的是第五首。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张祺

教材分析

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编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李贺的《马诗》、于谦的《石灰吟》和郑燮的《竹石》,表达的都是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课文选编的是第五首。前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塞外特有的边疆战场的景象以及边塞月夜悲凉的气氛,后两句则通过写马来表达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他以石灰自喻,用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三个生命过程来抒发自己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和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也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联系诗人和写作背景来深入理解三位诗人的不同志向还是有难点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提到“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络”“锤”“凿”“焚”。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借助注释、朗读、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4.借助资料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四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篇章页,导在先

1.出示篇章页,学生自主浏览。

2.联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含义以及表达的志向揭示单元主题,并及时链接单元课文加深印象

3.引导学生朗读语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走进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马诗》。

二、明对象,知诗人

1.学生齐读课题,明确古诗的描写对象。(师圈画“马”)

2.了解诗人李贺。(出示诗人简介,师引读)

3.教师小结并过渡: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也大概了解了诗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三、读课文,初感知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习多音字“燕”:当它表示国名、地名或作姓氏时读第一声,诗中的燕山就是一个地名,注释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

3.出示停顿,播放录音,再次朗读课文。

四、解大意,悟诗情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再读古诗,借助注释,思考:这首诗在写什么?

2.交流学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在描写什么?引导学生圈一圈。(沙、月)

(2)诗人又是怎么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引导学生画一画。(沙如雪、月似钩)

预设:这两句诗用了比喻,把大漠中的沙子比作了雪,把燕山上空弯弯的月亮比作了钩。

(3)提醒学生关注对偶句式。

(4)创设情境:大漠,是怎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燕山,在哪里?(边塞)又给你什么感觉?大漠的沙,燕山的月,这样的环境描写描绘出了塞外特有的边疆景象,读着读着,你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边塞月夜悲凉的气氛。

(5)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3.交流学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教师过渡:面对这样的环境,诗人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呼喊: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何当”“金络脑”,联系旧知理解“走”的含义,借助词典理解“清秋”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马儿才能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深秋时任意驰骋呢?

4.借助资料,明确志向。

(1)教师过渡:学到这儿,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吗?

(2)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名读。

(3)出示资料一:

李贺,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①学生默读资料,思考:李贺为什么会发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呼喊?

预设:诗人希望自己像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儿一样能得到重用,一展抱负,建功立业。

②学生再读“何当金络脑”,体会情感

通过朗读,联系“何当”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悲叹。

(4)出示资料二:

马诗(其一)

[唐] 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①学生自由读,试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预设:马背上的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奔驰起一片白色,如同踏着云烟。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②学生思考:哪句诗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联系“金络脑”,理解诗歌表达的志向。

5.指导朗读课文。

五、知方法,背古诗

1.教师过渡:诗人表面上在写马,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借写马来表达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像这样的写法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

2.回读诗歌的前两句,抓住“大漠”“燕山”两词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配乐,试着背诵诗歌。

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用到了很多熟悉的学古诗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等,也尝试使用了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六、做作业,温内容

1.学写生字“络”。

2.完成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释诗题

1.背诵《马诗》,回顾“托物言志”的表达。

2.揭示诗题“石灰吟”,齐读并思考: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3.联系《暮江吟》,回顾“吟”。(“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4.教师小结:诗歌的题目是“石灰吟”,那这首诗会不会也和《马诗》一样,也在托物言志,借助石灰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呢?我们一起去诗中找答案。(www.xing528.com)

二、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出示课文停顿,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三、方法多用,理解诗意

1.过渡:这首诗在写石灰的什么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并圈画出关键词。

2.学生交流,重点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重点关注“千”“万”的用法,并拓展同用法的诗句。

预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3)引导学生联系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读懂石灰的一生。

(4)联系生活想象:烈火焚烧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同时对比“若等闲”,从中体会石灰的态度。

3.指导朗读,思考:石灰为什么能经受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历练?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预设: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提醒背诵易错点“粉骨碎身”)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在学习古诗时用上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清楚了。

四、借助资料,知人论诗

1.过渡:诗人于谦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要表达什么志向呢?上节课我们在学习《马诗》时,已经尝试运用了“查阅资料”的方法来理解古诗,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2.资料介入,引导交流。

(1)出示资料一:

传说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预设:诗人于谦从小就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那么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真是难得!

(2)出示资料二: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甚至千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为此,他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典出此诗,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预设:于谦如此刚正不阿,令人佩服。

(3)出示资料三:

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国家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根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预设:《石灰吟》这首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更是在用石灰比喻自己,抒发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志向。

3.关注本诗“托物言志”的写法。

4.教师小结:跟随着三份资料,我们看到了于谦的一生,也更加清晰“查阅资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竹石》,同学们可以先去查查关于这首诗及诗的作者的资料。

5.借助提示试背诗歌。

五、完成作业,总结课堂

1.学写生字“锤”“凿”“焚”,提醒学生注意“凿”的下半部分。

2.完成相关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诗人

1.齐背《马诗》和《石灰吟》。

2.由写法过渡: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马诗》和《石灰吟》的写法都是托物言志,那《竹石》是不是呢?我们一起去学习探索。

3.读题,理解题意。(教师提示可结合插图)

4.出示学生查阅的诗人简介,了解郑燮。

二、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出示诗歌停顿,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三、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过渡:我们在学习《石灰吟》的诗意时用上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并且圈画出了关键的字词,现在你能不能继续使用这些好方法,来理解《竹石》的诗意呢?(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1)引导体会“咬”的拟人用法,联系前后词语“咬定”“不放松”,体会竹子坚定和挺立的形象。

(2)联系题目“竹石”理解“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意思。

(3)出示多音字“劲”在字典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4)借助注释“任”理解“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

3.思考: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诗人的志向?

4.指导朗读。

5.教师适时小结。

四、展示资料,明晰志向

1.前期汇总学生查阅的资料,教师进行删减归纳。

2.出示资料,引导交流。

(1)出示资料一:

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中,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画竹。

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播放《百家讲坛》中解读《竹石》的视频片段:三个层次解读郑燮的《竹石》,引导学生理解郑燮最喜欢画竹子和他写这首诗的原因。

(2)出示资料二:

《竹石》是郑燮画的《竹石图》上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表面写竹子坚韧不拔,挺立于岩石之中,其实他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人格与志向。

结合资料,教师及时补充题画诗的特点之一——托物言志,进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借竹子表达自己不屈服于挫折的志向。

(3)出示资料三: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只漆“雅、起、敬”三个字的左半边和“闻”字的“门”字框。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分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郑燮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心系百姓,体察百姓疾苦。潍县连年闹灾荒,民不聊生,他开仓赈灾,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但得罪了豪绅和大吏,于是,他毅然辞官,回扬州以卖画为生。

引导学生结合郑燮“巧骂豪绅”和“开仓赈灾”的小故事理解“东西南北风”的含义以及“任尔东西南北风”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托物言志”以及本诗表达的志向。

4.教师小结:资料的来源可以是网络,也可以是书本,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等,“查阅资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志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运用这种方法。

五、课堂总结,完成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

2.完成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查阅资料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