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今中国媒体舆论的突出特点

当今中国媒体舆论的突出特点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舆论“倒逼”主流媒体舆论。网络媒体的兴起不但消解了这一前提,而且促成了舆论主体地位的调整,打破了“议程设置”单向度生成状态。这是我们党对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作出的基本判断。

当今中国媒体舆论的突出特点

(1)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衰退。

公众接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的人数、时间越来越少,或者说传统主流媒体的阅读率、视听率越来越低,在我国乃至全球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下滑趋势有增无减,目前还看不到“回暖”的迹象,也找不到“起死回生”的“良药”。个中原因,主要是网络媒体的兴起严重分流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网络媒体信息的即时性、海量与获取的便捷、互动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传统媒体而钟情于网络媒体。传统主流媒体受众流失在我国可能更为严重,因为我国的传统主流媒体的官办性质、宣传本位和长期形成的报道逻辑,使它们在公众渴望知道的信息发布方面迟滞甚至缺席,该发声时“失声”或者“自说自话”。这些问题,导致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足。传播力下降、公信力不足,其舆论影响力当然衰退。虽然我国不少传统主流媒体已开始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开办官方微博、微信等吸引受众,试图抢回话语权,但是和公众的期望还有相当差距。

(2)网络舆论“倒逼”主流媒体舆论。

西方传播学者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媒体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但是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受众会因媒体提供的议题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体认为重要的事件、问题给予相应的关注度。不过,“议程设置”理论成立并起作用有一前提,那就是“大众媒介掌握绝对的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同时其他传播活动指向的接受人群处于相关信息的屏蔽状态”[13]。网络媒体的兴起不但消解了这一前提,而且促成了舆论主体地位的调整,打破了“议程设置”单向度生成状态。所谓舆论主体地位的调整,具体而言是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公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些重要信息的发布者,二是公众由发表意见、参与舆论过程中的跟进者转变为某些重要议题议程的设置者和发起者。在网络传播时代,与公众在舆论生成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相对应,主流媒体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受到网络舆论的“倒逼”:网民自发爆料、围观、讨论,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迫使主流媒体不得不对网民设置的议题跟进发声。在议题议程设置方面,我国过去的惯有程序是:政府设置有关议题议程,媒体随之设置相应议题议程,公众跟进。但是网络兴起后,公众成为拥有话语权的舆论主体,具有了通过网络设置议题议程的实际可能性和主动权。现在的情况常常是:公众首设议题议程,媒体随后跟进,政府随之作出相应反应[14]。(www.xing528.com)

(3)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

国际舆论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舆论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影响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但是直接取决于该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15]。同时,境外舆论有其独特的话语偏好和表达逻辑。“中国话题时常成为境外舆论的热点议题,并经常被贴上‘威胁论’或‘崩溃论’的标签。境外舆论场对中国话题的单向度、负面解读,造成中国形象的污名化。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舆论界,以强大的传播力作为后盾,掌控了国际舆论议程,操纵了国际传播的话语权。相比之下,中国在强大的西方国家主宰的国际舆论场陷于孤立境地。在中西方传播力量严重悬殊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改变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被动局面,还不现实。”[16]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这是我们党对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作出的基本判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总书记同时强调,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并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现实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