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舆论,是指民众基于固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对特定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所形成的共识性意见。舆论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时空环境即“舆论场”——在这一场域中,大家对共同关心的话题各陈己见,各种意见交流、交锋、融合,最后形成多数人的共识性意见,并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因此,作为意见表达、交汇、整合平台的媒体,是舆论场域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政媒体或者说官方媒体一统天下,媒体属性的单一导致一元化的舆论表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媒体种类的多样性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我国的舆论表达格局发生巨变,由长期的一元化舆论场域变为多元化舆论场域。当今中国,至少有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海外舆论场三个舆论场域同时并存。
(1)官方舆论场。
官方舆论场主要是由执政党和政府管办的官方媒体为表达主体,主要包括党报(刊)、广播电视台、通讯社、官方网站等。官方媒体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表达主流话语,是我国传媒系统中的“主流媒体”,具有一般媒体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因此官方舆论场又被称作“主流舆论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我国传统的官办媒体中脱胎出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这类市场化媒体仍由执政党和政府管控,但是它们的新闻专业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更为自觉,这种自觉会引发表达上的“脱嵌”冲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市场化媒体会冒着“踩红线”风险,抢夺独家新闻,追逐舆论的第一落点。“市场化媒体生产出来的舆论作为一种‘增量’话语资源,在主流舆论之外形成了新的舆论表达空间。这种由市场化媒体主导的市场化媒体舆论场大大稀释了主流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9]
(2)民间舆论场。
民间舆论场主要是以博客/个人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社会化媒体)为表达平台而形成的舆论场域。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我国微博、微信用户数以亿计,体量巨大。随着政府继续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4G业务的正式商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了随人、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与意见表达,打破只有少数人才能支配和利用媒体资源的格局,“使原本稀缺的、可用来广泛迅速地传播信息和意见的媒体资源变得不再稀缺”[10]。从舆论形成的场域来看,舆论场的内在结构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及空间的感染力。某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越高,空间开放度越大,空间感染力越强,则越容易形成舆论场,在“场”的作用下更容易形成舆论[11]。这是因为,人群密度大、联系紧密则有利于彼此交流看法并形成共同意见;活跃的意见表达与交流就会渲染气氛,产生极强的感染力,促使其他人产生心理趋同,从而加速推动意见共识的形成。同时,舆论场的开放度决定了舆论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大小,从而影响舆论生成和扩散的速度[12]。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感染力、网民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是传统媒体环境根本无法比拟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本来就多,这些问题经网民爆料、围观和网络意见领袖发酵、引导,极易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可以说,正是网络自媒体的兴起,大面积激活了社会力量,畅通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民间渠道,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政治权力与传播权力高度一致的一元化舆论表达格局。(www.xing528.com)
(3)海外舆论场。
海外舆论场以西方著名媒体为表达主体,议题主要为对中国事务的报道与评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基于所在国的国家利益和自身价值观,西方媒体对中国事务的报道与评说,自然有别于我国官媒和社会化媒体。由于不同的时空维度,海外媒体舆论原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国民对海外媒体涉华舆论的知晓度大大提高,受其影响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强。
当今中国并存的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和海外舆论场这三个舆论场域,并非壁垒分明,互不交涉。它们既有共同话题,又各说各话;对于同一议题,既有意见相左,也有观点“合流”。三个舆论场相互争夺受众市场和影响力市场,舆论的博弈、交叉、汇流,形成“复杂中国”的“复杂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