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两个时期的交汇点,胡锦涛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执政党目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为更好地落实新闻工作中的群众方法,促进新闻单位继续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让“三贴近”落到实处,自2011年8月开始,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全国新闻界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学习实践活动。走基层就是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和群众谈心交朋友,了解群众需求,向群众学习,接地气,增底气,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转作风就是转变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反对形式主义、闭门造车和从网上扒新闻、拼稿件等。改文风就是切忌官话、套话和假话,而是要用群众语言说话,说群众话,增强新闻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让报道入耳入脑入心。活动开展以后,各新闻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深情投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引起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走转改”是新闻战线的一场正本清源的实践活动。这场实践活动,是在总结多年来新闻工作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基于对当前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舆论环境变化的清醒认识上提出的。这场实践活动,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遵循了新闻的客观规律,有着扎实的理论支撑。
对新闻工作来说,“走转改”是从容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效进路。通过“走转改”,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刻理解了“基层在哪里”的命题,在他们的思考中,基层在矛盾突出的地方、在困难较多的一线,他们以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记录群众心声和时代变迁,进一步认清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一次次下基层,也是一次次深刻的“国情”“民情”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考问,头脑更清醒,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直面矛盾、正视问题,为推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心态和作风出现“异化”,电话采访、邮件采访、依靠人脉关系采访部分代替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好作风。“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使得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领导带头下基层,通过一系列机制保障“走转改”的常态化和效果,新闻宣传工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次得到加强。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厂矿山、沿海边疆,将社会不同群体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既展示了基层不同群体的生活,又试图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思想认识;既能够看到社会发展问题,也在尝试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走转改”活动之所以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除了科学统筹管理外,关键在于活动本身与新闻工作的本质规律相贴合,采访写作符合新闻生产的流程,报道成品包含极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采写方式上,“走转改”报道以体验式采访为主,记者亲自感受群众疾苦,力争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在主题选择上,没有刻意强化“走转改”的宣传价值,而是聚焦民生,着力于医疗、教育、住房等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热点,压缩冗余信息,增大报道的实用性与服务性。在报道呈现上,不时常见组合式报道、目击记、评论等多种文体精心搭配,现场意识、问题意识显著。另外,“走转改”报道体现了很强的采编互动性,特别是中央级媒体广泛联手地方部编辑组、地方分社记者和编辑室年轻记者联合采访,适时推出深度调研选题及专题报道。通过“走转改”,新闻队伍尤其是年轻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言,“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13]。一次次的“走转改”实践,有利于遏制新闻队伍的贵族化、浮躁化倾向,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摆脱骄、娇二气,给新闻工作队伍带来了新的风貌。通过座谈会、业务培训等多种模式,特别是改革现行的业绩考评机制,将“走转改”成果向评比、评优倾斜,调动了广大编辑记者的“走转改”的积极性,他们更加努力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走转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转改”要避免成为一阵风,就必须做到常态化。“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活动参与主体的建章立制,改进新闻生产流程,推进媒体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走转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核心目标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影响能力和群众服务能力。新闻单位要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通主流媒体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回应社会需求,弥合社会分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做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而不是社会进程的旁观者。只有对目标的认知更清晰了,新闻工作者“走”的步伐、“转”的决心、“改”的动力才会更加自觉和更加坚实。
坚持“走转改”,最重要的是推动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世界观改造,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2]《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www.xing528.com)
[3]参见刘云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求是》2011年第16期。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55—856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31页。
[6]《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解放日报》1942年3月16日。
[7]《本报创刊一千期》,《解放日报》1944年2月16日。
[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9页。
[9]《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8页。
[11]《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页。
[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182页。
[13]刘云山:《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2月7日),新华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