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文化交流,共促民族繁荣

加强文化交流,共促民族繁荣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文化能够推动我国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际贸易,有效补充经济方面的“劣势”。“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历史文化宗教的国别异质性只有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沿线各国人民加深彼此感情、增强相互信任、产生共同语言。目前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输出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影响效果。

加强文化交流,共促民族繁荣

民族文化(9)主要包括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内容,国内许多学者研究了民族文化的起源。比如,马兴胜和陈之敏(2008)认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孙立梅(2002)则认为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社会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可以指导更大规模实践的认知系统和价值系统。杨韶艳(2015)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具有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深厚基础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民族文化通过影响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内容并最终对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异质性”,也存在“同质性”。民族文化“异质性”赋予产品的差异化促进国际贸易的产生并形成强大竞争力,民族文化“同质性”形成的民族文化禀赋优势有利于国际贸易“网络效应”的形成并强化国际贸易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文化能够推动我国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际贸易,有效补充经济方面的“劣势”。

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有赖于文化交流与合作夯实。蔡武(2014)认为文化的影响力跨越国界,超越时空。文化距离会负面影响贸易流量(吕延方和王冬,2017),因此借助亚投行等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平台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并缩小文化差别能确保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可持续性增长,最终增进“一带一路”实施效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历史文化宗教的国别异质性只有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沿线各国人民加深彼此感情、增强相互信任、产生共同语言。(www.xing528.com)

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新、影响越来越广,签署了大量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还在许多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目前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输出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影响效果。谢孟军等(2017)就曾以孔子学院作为文化输出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中国的文化输出显著推动了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增强民间层面的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经贸合作的开展,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应立足现有基础,探索新机制、打造新模式,建立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地方合作、科学教育体育旅游等友好交往,加深成员之间的友好感情,夯实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