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并成功运营,以及中国宣布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合作阶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热情欢迎。但与此同时,西方对“一带一路”的误读和曲解之声也不绝于耳,西方媒体经常热炒“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实际上,“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和内涵有天壤之别(见图5-7)。
首先是出发点不同。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各国重建的经济计划,同时也是其遏制苏联和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既满足自身发展合理需要,亦有利于激发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
其次,秉持的理念不同。马歇尔计划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最后,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马歇尔计划由美国一家主导,西欧国家总体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计划几乎无发言权。而“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完全根据本国利益自主作出决断。
图5-7 “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对比图(www.xing528.com)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西方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的恐惧,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的推进伴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由中国主导的新型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出现,会导致全球金融体系话语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更,这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惧怕“一带一路”的真正理由。
从定位来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促进区域合作与伙伴关系的亚洲区域性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中国还于2014年参与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创建以及丝路基金的筹建。中国参与的这一系列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建立都旨在解决一个问题——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资金缺口。但中国的这些举措,也对第二次大战后一直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由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构成政治上的直接挑战,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力。
贺军(2014)认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触动了美国的神经,刺激起两国激烈的政治行动,并在亚洲国家中进行了范围和力度都不小的政治博弈。虽然美国此前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批评集中在“模糊不清的性质”和缺乏“透明度”,但根本原因则在于,中国此举被视为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以及日本以亚洲开发银行为平台的亚洲金融格局。就此而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所引发的博弈并不是结束,而是中国与美国一个新博弈周期的开始。斯科特·莫里斯(2015)认为,与气候变化协议相似,中美之间应该在取得双边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亚行寻求共识,实现发展和解,助力实现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美国在亚行开展工作的同时,中国同样可以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采取建设性的举措,表明中国愿意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体系内运作,采纳世行及亚行已牢固树立的价值观、规范和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