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筹资机制及路径思考

如何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筹资机制及路径思考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筹资机制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发挥沿线国家官方资本与外汇储备战略功能。“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来源不能局限于政府财政,必须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创新筹资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其建设运营的成功有赖于项目东道国、资金来源方以及当地社会民众等的多方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除了资金的供给,还包括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这也是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的保障。

如何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筹资机制及路径思考

多元化与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框架体系建设是创新“一带一路”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资方式的根基。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克服公共品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桎梏,这需要经济能力相对较强,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相对较丰富的国家发起跨国集体行动,加大新兴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这种金融支持应首先体现在加大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资本金的补充上,完善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金的来源可以是成员的增量外汇储备,也可以是投资项目的经营利润。其次是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成员应创造合作条件,引导商业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合作,令开发性金融的投资项目较快实现市场出口,提升其在东道国的开发效率。最后是各成员可协商以定向宽松、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追求盈利的商业银行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采用银团贷款或委托贷款等方式优化基础设施项目资本结构,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

另一方面,发行债券是开发性金融增量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需夯实区域金融市场合作。亚太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内金融市场发展层次普遍较为单一,债券发行渠道不够宽畅,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可利用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机制下的亚洲债券基金以及“10+3”金融合作机制下的亚洲债券市场倡议推动成员丰富国内多层级金融市场建设,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或设立各种创新融资工具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投资,解决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缺口和资金错配问题。

多元筹资机制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发挥沿线国家官方资本与外汇储备战略功能。例如,我国设立丝路基金就体现了利用外汇储备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局,回报周期较长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是丝路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和一般的主权财富基金不同,丝路基金是一个开放式的融资平台,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以及私募基金等适合长期投资的多种类型社会资本参与合作。除了国内资金合作者外,中国-东盟、中国-欧亚、中国-中东欧等多只政府性基金也是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重要的潜在合作机构。这些基金普遍具有多年丰富的项目投资和建设经验,是促进区域互联互通的一大助力。传统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同样是多元筹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多边机构和各国国有基础设施银行的金融支持,有利于减轻融资压力。因此,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作为牵头方组建银团,加强与受援国以及其他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持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来源不能局限于政府财政,必须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创新筹资机制。多元筹资机制完善的根本路径包括三点:一是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完善民营资本参与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收益分配机制,并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一带一路”中长期股权投资基金;二是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建设PPP和B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的配套制度,尽快明确公私合营项目建设合规性,引导成员择机将其提升到立法层次,为民营资本参与和退出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并适度给予民营资本一定程度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三是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吸纳东道国境内外资金支持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充分依托东道国政府信用以及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增信机制,在区域内外金融市场发行“一带一路”建设专项债券,撬动沿线国家外汇储备、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中长期性质的资本参与“一带一路”蓝图的实现。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以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源为杠杆,撬动全球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义务与实力相平衡的金融支持方案是解决巨额资金融资难题的最佳选择。正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任行长金立群所言,亚投行对域内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并不决定于亚投行掌握了多少可供投资的资金,而是决定于亚投行能够带动多少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等其他多边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还需坚持以自身资本为杠杆,撬动全球各种形式的资金参与建设。因此,不同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激励合作资本参与的融资模式有助于促使基础设施项目得到更多的建设资金。当然,越开放的经济制度、越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越多元的文化包容度越有利于增加可选择的融资模式,从而提高基础设施的融资效率。不过各国有自己不同的国情,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拥有什么样的环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可一概而论。

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逐渐落实的新历史时期,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跨境投融资机制构建的重要性,罗雨泽(2015)提出了搭建跨境基础设施投融资链条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投融资链条如图5-1所示。(www.xing528.com)

跨境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链条起始于对基础设施市场和战略需求的研究,在与相关国家重点投资方向结合后进入多边合作机制中达成国际层面的合作共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舆论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链条终于项目分解与招投标。建成运营后项目为资金方带来商业回报,为当地带来外部性收益。“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其建设运营的成功有赖于项目东道国、资金来源方以及当地社会民众等的多方合作。

图5-1 “一带一路”沿线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

资料来源:罗雨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

“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除了资金的供给,还包括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这也是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的保障。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风险来源既包括东道国内部金融危机或经济动荡等引致的汇率动荡、汇兑限制和资产贬值等金融风险,也包括沿线国家局势动荡导致的恐怖袭击或地缘冲突等非传统风险,这可能冲击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需要选择专业的保险公司量身定做保险合同分担风险。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选择的首先是政策性保险,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可引入海外投资险等政策性保险维护投资安全,保费价格和保额大小可视具体的项目背景协商而定;其次可选择的是商业保险,随着互联互通项目开工与建成运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程度加深,各方人员因工程建设或商贸活动的往来将急剧增多,跨境背景下面临的各类型不确定性风险将比单一国度更为复杂,对工作人员人身财产和各方企业机构固定资产安全保障的需求也将日益迫切,因此跨境商业性保险产品亟待创新;最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使用大型成套设备,固定资产的采购将对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现金流造成极大压力,此时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设计金融租赁和出口信用保险结合的方式有效撬动信贷杠杆,将资金流压力及设备非正常损耗风险分担给其他合作的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同时新兴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对机构自身现金流的管理能力,除控制项目分期投入数量外还需确保前期项目投入与利润的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