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书起源
我国文书肇端于何时,众说纷纭。大量出土的历史文物表明,文字的出现,处理事务(私事、公事)的需要,是文书赖以产生的两个条 件。文书伴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为适应人们处理事务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1986年3月,陕西镐京考古队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发现一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这些骨刻文字比殷商的甲骨卜辞早1200年,这个发现说明中国人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是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黄帝时代。1987年12月10日,河南省文化厅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重大考古发现: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挖掘出一批距今约八千年的带有契刻符号的甲骨。在展示的两块灰黄色的甲骨上,刻有明显的文字符号,其中一个和现在的“日”字几乎一样。这个发现把中国人使用文字的历史又提前了3000年,超过了素称出现文字最早的埃及。
约晚于贾湖的遗址这批甲骨2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其上刻划的符号有几十种,并有“一定规律性”。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些符号记录着家庭、氏族的收支,商品交换的品种和数量。这些符号并不是文字,但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文字在人们处理事务之中产生,反映人们处理事务的文书,必然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
我们认为,文书跟文学艺术的产生一样,比如诗歌、绘画等,早在国家出现以前就存在。它最早用于私人事务,后推及于公共事务之中。那时既有私用文书,又有公务文书。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国家的出现,又产生了官文书。官文书是公务文书的支种。
二、殷商
殷商统治者崇尚鬼神,各种活动必先占卜。将占卜的内容、时间、结果等契刻在甲骨上,这就是占卜文书,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是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甲骨以及其它兽骨和人头骨。
根据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殷墟陆续出士的十余万片甲骨,和参考文献记载,专家学者认为其中绝大部分是殷商后期几个王朝(大约从武丁到纣,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活动记录和奴隶主文告,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迄今见到的我国最早的较完整的官文书。
文书与文书工作同步产生。殷商时已有一支专业的文书工作队伍。史官按职务不同而分为贞卜史官、祭祀史官、乍册史官。史官为王室活动占卜,代鬼神发言,指导国家大事和最高统治者的行动,并负责甲骨文书的制作和保管。契刻的甲骨,要加工成一定的规格,经过取材、锯削、刮磨、钻凿、灼兆、书辞、刻辞、涂辞、刻兆等九道程序,每道工序有专人负责。甲骨文书有固定的结构,由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并有年月日标记,还有史官的署名,书刻的部位比较固定。这些说明了甲骨文书的制作已近于规范化。从发掘甲骨文书的地方看,大量集中在王宫南边,这说明殷王朝已有储藏甲骨文书的库房。史官乍册负责保管。
殷商的文书除甲骨文书以外,还有金文文书(青铜器皿)和简册文书。前者发现的数量很少,后者埋藏在地下三千多年,恐怕难觅了。
总之,殷商王朝,不仅有比较条 理完整的文书,用以管理国家,而且建立了一定的文书工作制度,如签名制度、记时制度、制作程序和保管制度。
三、西周
西周王朝是贵族统治,比之殷商,国家机关较完善,典章制度较完备,文书和文书工作获得进一步发展。
中央一级的文书工作,由六卿之长大宰总掌。周王的命令由大宰颁下,下面奏事行文由大宰接受并协助王处理。从中央到地方各官署,从周王室到各封侯国,都普遍设有史官。史官“记事者也,从又从中”(见《说文解字》)。“凡官属簿书谓之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册也”(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所以,手持簿册者称之为史。西周的史官与殷商略有不同,其主要任务是辅助王和长官处理政务,在处理政务中掌管文书的起草、记录和保管等工作,据《周礼》一书载,六十个官署中就有八百余名史官(分布在《天官》、《地官》、《春官》、《秋官》中),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分工之细,前所未有。储存管理周王朝文书的兼职机构叫天府,长官亦称天府,具体负责收藏保管天府文书的是守藏史。天府里专门用来收藏机密文书的匮子,称“金滕之匮”。
西周文书的载体大体上同殷商。出土的甲骨近二万片,其中有字的约200片,字体细小,似今微雕,今人称之为周原甲骨文。金文文书数量和字数较殷商多,一般在百字以上,最多的《毛公鼎》有499字。从文书的行文对象和用途上看,公务文书有王命文书、盟书文书、版图文书、司法文书、会计文书、傅别文书等等。
王命文书。周王和诸侯发布命令、赏赐等用,有命、诰、誓三种。命,用于命令、任命、封赏,如《尚书》中《多士》、《说命》、《文侯之命》。诰,用于赏赐、训诫,如《尚书》中的《大诰》、《洛诰》、《康诰》,《毛公鼎》的铭文也属于这一类文书。誓,用于兴师讨敌时誓告军旅,如《尚书》中的《秦誓》、《费誓》、《牧誓》。
盟约文书,又称盟书。周王与诸侯之间、各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卿大夫之间,对神盟誓而订立的协议文书。
版图文书。版是户口册,图是疆域图。周王分封诸侯时,在仪式上,要授给诸侯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百姓的版图文书,乡里之间有诉讼,也依照版图文书断处。
谱籍文书。记载王室世系血缘亲疏远近的文书。周王朝依此而分封。(www.xing528.com)
约剂文书。为维护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法律性文书,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周王与诸侯、臣民之间的关系准则,如邦国之约、万民之约;一类有关诸侯、大夫之间的关系准则,类似盟书。
会计文书。周王朝用来登记各诸侯国土地、财物和经济收支情况的帐簿文书,有严格的上报制度。
司法文书。西周有墨、劓、剕、宫、大刑等五种刑法,各有五百条 ,并制定有用钱可赎刑的条 例,司刑官根据刑法条 文量刑。这类文书也包括反映诉讼活动的文字,如《曶鼎》就记载存曶与匡季这两个小采邑主之间诉讼活动的铭文。
傅别文书。用于借贷活动的一种券书。傅,取义傅著约束;别,取义一分为二。傅别二字合用,就是把事先约定的内容,书于一扎,分为二面,各执其一,合以为验。相当于后世凭骑缝核对的票据。
西周文书的载体,主要是简册,此外还有青铜器皿和甲骨。有一定的文书工作制度,如副本制度、邮驿制度。副本制度,周王、诸侯和其他各种文书都有正本和副本,有的甚至有好几个副本。正本,交受文者,内史另录副本,藏于天府。上呈的重要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副本分别收存太史、内史、司会等官处。邮驿制度,根据文书轻重缓急,采取或邮(步行)或驿(骑马)的方式进行传递。
这个时期社会复杂剧烈,文书和文书工作相应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春秋时的文书工作承袭西周。战国时,兼并战争频仍,各国励精图治,文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突出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记事的史官地位下降,御史地位突起。御史各国皆设,除常侍立国君左右掌管记录外,还负责监察礼仪,有的代替国君接受机要文件。
出现尚书、侍史、主书等新的文书人员。尚书,亦称掌书,掌管殿内文书用具等,魏、齐、秦皆置。主书,战国时魏始置,侍从国君,协助国君处理文书,记录国家大事,掌管机要文书。史载,大将乐羊攻占中山而居功自傲,魏王文侯命主书把告密信函拿出来给他看,乐羊始知能建立大功,全亏国君的信任,因而清除了骄气。侍史,办理文书的侍从人员。史载,孟尝君与客谈话,侍史在屏风后作记录。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籀文(大篆)、竹笔、毛笔。除简册文书、甲骨文书、金文文书外,还有书写在丝织物上的缣帛文书,刻写在鼓状的石头上的石鼓文书。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时的十块秦刻石。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发展。
文书种类有创新,例如:
檄文,为军用文书。定名于战国,此以前仅用于自己的军队,或颁布军纪,或表明出征目的,动员士兵,至战国始用于敌方,或揭露对方罪行,或宣布交战。
移文。各国、各官府、各官吏之间交往联系的一种文书。
书,臣民对君主、上官陈述意见或反映情况的文书,又叫“上书”,如《战国策》中的《乐毅报燕王书》等。
此外,还有盟书,反映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的法令性文书,以及各种会计文书。如晋楚订的《宋之盟》(见《左传·成公十二年》),郑国子产的刑鼎,邓析的竹刑,冯谖焚烧的券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等。
春秋战国文书的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各国都较注重文书的拟制,讲求实用,语言丰富,文字流畅,逻辑性强,内容深刻,对后世有极深的影响。
用印封缄文书,始于春秋后期。印章出现于西周,当时称“玺”,作为封检私人财物用。到战国时,凡往来文书都“封检”。所谓“检”,是指在文书上加的一块板,在“检”上写收发文官府(臣僚)名称,这叫“署”,然后用绳索捆扎起来,在绳结处加上一种粘土,这叫“封泥”,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叫做“封”。并用印授官,免职即收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