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新千年的热情也体现在书院研究上。2000年一年就发表论文85篇,出版著作10本[97],表现强劲。随后研究热情持续走高,在2002年突破百篇大关,2005年再破200篇大关,2008年突破300篇大关,2014年更是突破400篇大关,至今仍然居高不下,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98]。纵观近十余年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新的动向值得注意。
第一,新生力量。大量研究生进入书院研究队伍,其朝气与热情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很多学校规定硕士、博士论文答辩前必须发表论文,青年学者在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入研究领域。而书院因其为古代读书人的文化教育组织,涉及各种事业,具有多种功能,今日教育、历史、哲学、文学,甚至管理、经济、传媒、新闻各院系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皆可从中找到合适的研究题目。而且,近二十年大规模整理书院文献的努力[99],也为青年学者快捷展开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据统计,这个时期的论文有将近一半出自研究生之手,虽然硕士生的论文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但博士生的文章可圈可点者不少。近来出版的徐梓《元代书院研究》[100]、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101]、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102]、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103]、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104]、刘玉才《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105]、宋巧燕《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两书院的文学教育研究》[106]等七部专著,都是由学位论文修写而成的。海峡两岸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代表着充满朝气的学术追求,其见解和学风颇多可圈可点之处。研究生的勇气,加上其导师的严谨,相信会推动书院研究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第二,新的热点。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围绕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趋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除了取法西方、面向现代,回到传统、问计前贤仍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谈论书院与教育的文章很多,仅2004年一年,就有46篇文章,占到总数的1/3。其中胡群鸽《私学·书院·民办高校——论我国民办高校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107],杨炜长《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特色建设的启示》[108],王鹏《书院教学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109],张辉《复修懿范 继美前贤——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110],熊先进《我国古代书院办学理念的现代意义》[111],谢慧盈、汤善芳《吸取书院教学精髓 深化我国高校教改》[112],杨果、赵治乐《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113],许志红《宋代书院与中世纪大学教学管理之比较》[114],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115],吕晓英《书院传统及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116],方彦寿《朱熹书院教学与远程函授教育》[117],等等,颇具代表性,涉及民办高校、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办学理念、教学法、学习法、教学管理、教育比较、远程教育等问题,显示出人们希望从书院得到启示的强烈愿望。又如,随着中国书院博物馆建设的推进以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人们对书院文物的认识加深,如何保护书院文物也成为热点问题。2001—2003年,《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辟有专栏,发表了江堤考察调查书院的系列文章近二十篇[118],《南方文物》也发表俞怡生、陈新民、刁山景、刘昌兵、王立斌的文章[119],介绍江西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书院。张曼西《元代浏阳文靖书院铜器浅识》[120]、胡彬彬《“书院文物”定义界定初探》[121],则对实物和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第三,新视野与新方法。长期以来,书院研究的主力由教育、历史、哲学三大学科的学者组成,其研究方法和视野已成定式。近年由于其他学科学者的加入,新的视野和方法引入书院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如蒋建国《消费文化视野下的清代广州祠堂与书院》引入消费经济的理论,认为书院、祠堂祭祀是一种宗教和仪式消费,祭祀活动演化成节日聚会和节庆消费,人们在获取信仰和精神动力的同时,通过其消费品(祭品)、颁胙、仪式等,即消费的多少来显示其社会身份的等级秩序,其意义在于能够给富人带来潜在的利益和社会声望,鼓励的是一种金钱文化,而不是传统的伦理秩序[122]。如此诠释祭祀,令人眼界大开。其他如肖永明引入社会学理论,讨论商人、地方官员、家族力量各自推动书院建设的动机与功效[123];李兵引入统计学的回归分析法,实证书院与科举的相关程度[124]等,这些都是开拓性的有益尝试。
第四,新成果。近年,书院研究的新成果大量出现,由于时间尚短,有待考验,还不能以“标志性”来表示,但值得期待的仍然不少。杨慎初《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0:书院建筑》[125]、《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126]、《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127],持续探讨书院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128]是其研究书院几十年的论文选集。胡昭曦《四川书院史》[129]探讨书院与巴蜀学术、文化的发展,是省域书院研究著作。以上是老一代学者从建筑、教育、历史学角度研究书院的力作,可敬可佩。朱汉民、邓洪波、高烽煜《长江流域的书院》[130],以“长江文化”的视野来考察书院与学术、文化、家族、社会的关系,颇具特色。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131],以整理清刊本《姚江书院志略》作资料篇,可见其研究篇必有功于人们对书院与浙东学派的认识。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132]《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133],以考据见长。朱汉民、邓洪波、陈和的大型学术画册《中国书院》[134],以历时六年田野调查的书院照片来诠释书院,81所书院、380余幅图片和10万文字,首次让读者在视觉的艺术享受中感知书院文化的优雅与醇厚。邓洪波《中国书院史》[135],展现书院的千年流变历程,既把握发展大势,又注意历代典型。此书在上海、台北、武汉推出简体、繁体、增订三个版本,已经印刷六次,发行万余册。在今天,学术著作有如此成绩,实属难能可贵,看来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同。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136],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教育史、学术史、文学史的视角对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全书共两册,重视个案,呈现细节,重现书院文士活动图景,而且最大限度地使用原始文献,将问题的探讨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以新的研究方式成功地开辟出书院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137]从社会文化史视野对书院进行立体性透视,充分吸收并借鉴了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标志着书院学研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凡此种种,皆可预示书院研究的灿烂前景。
第五,国际合作研究成为一种方向。书院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共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除了中国7500余所书院之外,李氏朝鲜书院900余所,而在日本,学校性质的书院有100余所,作为出版机构的书院也有不少,而且至今还在活动。经过多年推动,近年来各国各自研究书院的格局开始改变,大家都在寻求合作。2006年11月,韩中日书院研究国际会议在韩国首尔国民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召开。2007年10月,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会议在长沙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并确立以后每隔一年在中韩轮流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的机制,至今仍在进行。2008年1月,东亚书院传统的再思考国际会议在日本大阪关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学中心开幕。2011年11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的以“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1035周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就书院改制与现代教育、书院与儒学、韩国书院与国际儒学三个方面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2013年3月,美国亚洲学会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召开年会,其中就有中国书院的专题小组讨论。2014年9月29日,来自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鹅湖书院、石鼓书院、山东尼山圣源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全国数十家各类书院的55名代表齐聚长沙岳麓书院,共同宣告“中国书院学会”成立。从此,中国的书院研究力量有了共同的组织,相信未来将在国际学术界中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如此交流研讨,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国际合作研究的新局面即将形成。在更大的格局之下,书院研究必将走向深入、全面,迎来新的繁荣。
执笔:邓洪波
【注释】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研究论文专著索引(1923—1986)》,《岳麓书院通讯》1986年第1期,第71-79页。拓夫、段欣:《中国书院研究文献索引(1923—1990)》,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77-1013页。拓夫、段欣:《中国书院研究论文索引(1991—1997)》,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第二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407页。拓夫、段欣:《中国书院研究论文索引(1999—2001)》,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第四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396页。拓夫、段欣:《中国书院研究论文索引(2002—2003)》,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434页。拓夫、段欣:《中国书院研究论文索引(2004—2005)》,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第七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432页。
[2]邓洪波:《解放前中国书院史研究述评》,《岳麓书院通讯》1986年第1期,第5-10页。
[3]邓洪波:《三十六年来书院史研究综述》,《宜春师专学报》1987年第6期。
[4]邓洪波:《中国书院研究十年(1979—1988)》,《江西教育科研》1990年第1期。
[5]邓洪波、林尔吉、蒋建国:《中国书院研究综述(1923—2003)》,高明士:《东亚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45-101页。拓夫、林尔吉:《八十年中国书院研究综述》,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6]邓洪波、周月娥:《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1-40页。又见韩国国民大学《韩国学论丛》第29辑,2007年2月。
[7]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1990年第5号。译文参见《白鹿洞书院通讯》1991年第1期。
[8]蒋建国:《20世纪的书院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6-20页。
[9]王炳照:《书院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第一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6页。
[10]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31页。
[11]朱汉民:《湖南的书院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1-3页。
[12]吴超、张之佐:《2003年书院研究综述》,《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第169-171页。
[13]胡适:《书院的历史与精神》,《教育与人生》1923年第9期。
[14]胡适:《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3号。
[15]陈东原:《书院史略》,《学风》1931年第1卷第9期。
[16]傅顺时:《两宋书院制度》,《之江期刊》1937年第1卷第7期。
[17]盛朗西:《宋元书院讲学制》,《民铎杂志》1925年第6卷第1期。
[18]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1931年第4期。
[19]陈东原:《庐山白鹿洞书院沿革考》,《民铎杂志》1926年第7卷第12期。
[20]陈东原:《书院史略》,《学风》1931年第1卷第9期。
[21]陈东原:《清代书院学风之变迁》,《学风》1933年第3卷第5期。
[22]钱穆:《五代时之书院》,《贵善半月刊》1941年第2卷第17期。
[23]邓之诚:《清季书院述略》,《现代知识》1947年第2卷第2期。
[24]张君劢:《书院制度之精神与学海书院之设立》,《新民月刊》1935年第1卷第7、8期。
[25]杨家骆:《书院制之缘起及其优点》,《东方杂志》1940年第37卷第15期。
[26]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9—1930年第10集第111-114期。
[27]张君劢:《书院制度之精神与学海书院之设立》,《新民月刊》1935年第1卷第7、8期。
[28]周力成:《漫话东林书院》,《群众》1979年第6期。
[29]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重刊时改名为《广东书院制度》,台湾编译馆1958年初版,1978年再版,收入“中华丛书”。
[30]孙彦民:《宋代书院制度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63年版。
[31]陈道生:《中国书院教育新论》,《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58年第6卷第1期。
[32]张胜彦:《清代台湾书院制度初探(上、下)》,《食货月刊》1976年第3、4期。
[33]王镇华:《台湾的书院建筑(上、中、下)》,《建筑师》1978年第6-8期。
[34]何佑森:《元代书院之地理分布》,《新亚学报》1956年第1期。
[35]严耕望:《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兼论书院制度起源》,《民主评论》1954年12月号。
[36]丁肇怡:《书院制度及其精神》,《民主评论》1959年第10卷第13期。
[37]金相根:《韩国书院制度之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6年版。
[38]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9]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0]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版。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简体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1]朱汉民:《书院研究座谈会纪要》,《岳麓书院通讯》1984年第2期,第33-39页。
[42]湖南省书院研究会、衡阳市博物馆:《书院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湖南省书院研究会:《书院研究》(第二集),湖南省书院研究会1989年版。
[4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书院文化史研究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4]刘述先:《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新亚书院五十周年金禧纪念学术论文集》,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1年版。
[45]程舜英:《佛教对中国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4-224页。
[46]刘国梁:《道教对宋明时期书院教育的影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书院文化史研究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胡青:《家族经济、道教与华林书院》,《宜春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63-66页。
[48]邓洪波:《教会书院及其文化功效》,《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17-20页。
[49]黄新宪:《教会书院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71-74页。
[50]丁平一:《论湖南书院对西学的融合与吸收》,《求索》1990年第3期,第60-64页。
[51]徐启丹:《近代吴地书院的新学化趋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110-115页。
[52]徐静玉:《近代江苏书院的新学化倾向》,《南通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5卷第4期,第89-92页。
[53]李志军:《格致书院与实学教育》,《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45-54页。
[54]熊月之:《格致书院与西学传播》,《史林》1993年第2期,第33-41页和第16页。
[55]刘世龙:《清末上海格致书院与早期改良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56]武占江、赵建强:《味经书院与陕西的近代化》,《中国书院》(第三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8页。
[57]许康、劳汉生:《书院的自然科学教育初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4卷第1期,第102-111页。
[58]白莉民:《论书院与自然科学教育》,《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59]史贵全:《略论上海格致书院的科技教育》,《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2期。
[60]张惠民:《清末陕西的味经、崇实书院及其科技教育活动》,《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第80-85页。
[61]张惠民:《味经、崇实书院及其在传播西方科技中的历史作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9卷第1期,第88-92页。
[62]邓洪波:《清代的推广官话运动考析》,《教育评论》1989年第3期。
[63]邓洪波:《正音书院与清代的官话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79-86页。
[64]潘建:《书院与湖南最初的外语教育事业》,《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89-93页。
[65]邓洪波:《书院的军事教育与肄武书院》,《船山学刊》1992年第1期,第234-235页和第50页。(www.xing528.com)
[66]邓洪波:《岳麓书院学田简述》,《岳麓书院通讯》1985年第2期,第5-13页。
[67]高烽煜:《历代书院若干经济问题述评》,《中国书院》(第一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0页。
[68]李才栋:《清代书院经济来源变化及其意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0期第2卷,第80-81页。
[69]刘实:《漫谈书院的教育与刻书》,《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70]严佐之:《论书院刻书的历史传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9-400页。严佐之:《书院藏书、刻书与书院教育》,李国钧、李才栋、王炳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51-979页。
[71][日]大久保英子:《明清时代书院之研究》,日本东京图书刊行会1976年版。
[72]丁淳睦:《中国书院制度》,韩国文音社1990年版。
[73]金相根:《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国学研究》(第14辑)1998年。
[74]邓洪波:《朱熹与朝鲜的书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43-46页。
[75][美]李弘祺:Chu Hsi,Academies and the Tradition of Private Chiang-hsueh,邓洪波、潘建译:《朱熹、书院与私人讲学的传统》,《江西教育科研》1988年第2期,第61页和第39、67页。
[76]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7]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8]邓洪波:《中国书院文化丛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2002年版。
[79]朱瑞熙、孙家骅:《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中华书局1995年版。
[80]陈连生:《鹅湖书院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
[81]孙家骅、李科友:《白鹿洞书院摩崖碑刻选集》,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82]李国钧、李才栋、王炳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3]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4]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5]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6]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年版。
[87]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8]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9]陈谷嘉:《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0]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1]朱汉民:《岳麓书院与湖湘学派》,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2]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
[93]杨布生:《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4]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5]王镇华:《书院教育与建筑——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故乡出版社1986年版。
[96]林文龙:《台湾的书院与科举》,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97]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中国书院规章》《中国书院揽胜》,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樊克政:《书院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日]沪友会,编,杨华,等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朱汉民、李弘祺、邓洪波:《中国书院》(第三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闵正国、高峰:《中国书院论坛》(第一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98]论文增加,与量化指标考核成风有关,不能排除虚假成分,但还不至于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判断。
[99]除了前述《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国历代书院志》《中国书院文化丛书》《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之外,还有《起凤书院答问》(广文书局影印1977年版)、《诗山书院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嵩阳书院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东林书院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明志书院沿革志》(台湾新竹市政府2002年版)。另外,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中西书局2011年版。影印《中国书院文献丛刊》的工作也在商议中,有望正式启动。
[100]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1]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102]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繁体本改名为《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104]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5]刘玉才:《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6]宋巧燕:《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两书院的文学教育研究》,齐鲁书社2012年版。
[107]胡群鸽:《私学·书院·民办高校——论我国民办高校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期,第65-68页。
[108]杨炜长:《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特色建设的启示》,《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第171-174页。
[109]王鹏:《书院教学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2期,第34-37页。
[110]张辉:《复修懿范 继美前贤——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8卷第4期,第154-156页。
[111]熊先进:《我国古代书院办学理念的现代意义》,《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23卷第4期,第126-127页。
[112]谢慧盈、汤善芳:《吸取书院教学精髓 深化我国高校教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7卷第4期,第119-123页。
[113]杨果、赵治乐:《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1卷第2期,第234-237页。
[114]许志红:《宋代书院与中世纪大学教学管理之比较》,《教书育人:高教》2004年第4期,第44-46页。
[115]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0期,第71-73页。
[116]吕晓英:《书院传统及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惠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4卷第2期,第82-87页。
[117]方彦寿:《朱熹书院教学与远程函授教育》,《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86页。
[118]江堤系列文章分别见《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12月28日,2002年3月1日、3月22日、4月12日、5月24日、6月14日、7月20日、7月26日、8月9日、8月30日、9月20日,2003年1月1日、1月15日、2月5日、3月12日、4月9日;《文物天地》2002年第1、9期。
[119]分别刊于《南方文物》2001年第2、3期,2002年第1、2期。
[120]张曼西:《元代浏阳文靖书院铜器浅识》,《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87页。
[121]胡彬彬:《“书院文物”定义界定初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9-21页。
[122]蒋建国:《消费文化视野下的清代广州祠堂与书院》,《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9-91页。
[123]肖永明:《商人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探析》,《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第71-74页。肖永明:《历代地方官员对书院的支持与促进》,《船山学刊》2005年第2期,第81-84页。肖永明:《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求索》2005年第2期,第107-109页和第131页。
[124]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304页。
[125]杨慎初:《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0:书院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26]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7]杨慎初:《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28]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129]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
[130]朱汉民、邓洪波、高烽煜:《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1]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2]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3]方彦寿:《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34]朱汉民、邓洪波、陈和:《中国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5]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2006年版(第二版)。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繁体本),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平装)、2013年版(精装)。
[136]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版。
[137]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