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第一卷的初版序言分析及优化方案

《资本论》第一卷的初版序言分析及优化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后两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是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后,马克思对《资本论》后三卷的内容作了描述。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卡尔·马克思

导读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国际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出于普鲁士莱茵省行利尔城的一个犹太籍律师家庭。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一起起草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马克思回德国参加革命,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革命失败后流亡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后两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于英国伦敦。

《资本论》是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全书共分四卷,前三卷为理论部分,对资本关系及其运动的总过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说明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通过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说明,资本关系的产生;通过分析资本增殖与剩余价值,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说明资本关系的本质;通过分析资本关系的雇佣劳动中工资的形式及其本质,说明资本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通过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说明资本关系没落的历史趋势。

本文为《资本论》第一卷的序,在该序中,马克思概述了《资本论》与其前期研究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作为“续篇”,《资本论》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主要内容都概述在第一卷第一章之中,但删掉了价值学说和货币学说历史的部分,而把重点投入到商品分析之中。在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探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并不因不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一致而有所不同。

在序言中,马克思对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也作了概述。他认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即从现实的具体的材料中,透过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并抽象出反映客观现象本质的概念、范畴。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规律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对资本家、地主、工人阶级、农民等社会阶级的理解,但是马克思指出:“这里考察的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体现。”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个人总归是各种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走出各种关系,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强调“不能要任何个人对这各种关系负责”。最后,马克思对《资本论》后三卷的内容作了描述。

[文献]

现在我把这个著作的第一卷提交给读者。这个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之间的长久间隔,则是由于一次多年的疾病,再三中断我的工作的缘故。

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第一章内。这不仅为了求得连贯和完备。叙述也改进了。在情况许可的限度内,许多前书只略略提到的论点,本书是论述得更为详细了;反之,已在前书详细论述的一些论点,在本书就只略略提到了。论述价值学说和货币学说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掉了。但是,前书的读者仍然会在本书第一章的注解内,关于那各种学说的历史,发现一些新的资料。

一切事的开头总是困难的。这句话,在任何一种科学上都是适用的。所以,第一章特别是包含商品分析的那一节,是最难理解的。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做到通俗易解了。以货币形态为完成形式的价值形态,是极无内容,极简单的。但是二千余年以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还是毫无结果;同时,对一些内容丰富得多并且复杂得多的形态的分析,却至少已近于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是更容易研究的。并且,在经济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剂。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两者。但是,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态或商品的价值形态,就是经济的细胞形态。在浅薄的人看来,这种形态的分析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细的事情。它所考虑的,诚然是一些琐细的事情,不过和显微镜下的解剖,是做的一样的琐细的事情。

所以,除了论价值形态的那一节,人们不能非难本书,就它难于理解。当然,我原假定,读者是一个愿意学一点新的东西的人,所以他会自己动一动脑筋。

物理学者考察自然过程,就是要在它表现得最为精密准确并且最少受扰乱影响的地方进行考察;或是在可能的时候,在各种条件保证过程纯粹进行的地方进行实验。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直到现在,它的典型所在是英国。就是为了这个理由,所以我在理论的阐述上,总是用英国作为主要的例解。但若德国方面的读者对于英国工农劳动者的状况,伪善地耸一耸肩头,或乐观地,用德国情形远不是如此恶劣的话来安慰自己,我就必须大声告诉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www.xing528.com)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者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比较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且不说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中间完全安家落户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内,因为没有工厂法的对抗力,情形就比在英国恶劣得多。在一切其他范围内,我们都像西欧大陆其他各国一样,不仅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苦着我们,而且有资本主义生产不够的情形苦着我们。除了各种近代的空难,还有一系列过去遗留下来的灾难在压迫着我们。这各种灾难,是由古旧腐朽生产方式的残存,以及跟着起来的各种不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引起。我们不仅为生者所苦,而且也为死者所苦。死者捉住生者。

德国及西欧大陆其他各国的社会统计,和英国的社会统计比较起来是很贫乏的。但是这种社会统计依然充分揭开了黑幕,让我们窥见幕内麦杜莎的头。假若我们的政府和国会,像在英国一样,定期派遣委员去调查经济状况,假若这种委员又像在英国一样,被授予全权去揭露事实真相,又若可能找到像英国工厂视察员,公共卫生报告医师,女工童工剥削状态居住状态和营养状态等等的调查委员那样精干,无私,而且坚决果敢的人去充任这些职务,我们将会在我们自己的状态面前愕然大吃一惊罢。波西亚斯戴起一顶隐身的帽子,以便追寻巨魔。我们却把隐身的帽子紧紧遮着耳目,以便否认巨魔的存在。

我们决不要在这上面欺蒙自己。像18世纪美国的独立战争,为欧洲中等阶级鸣起了警钟一样,19世纪美国的南北战争,又为欧洲工人阶级鸣起了警钟。在英国,革命过程是可能明白看到的。这个过程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一定会在大陆方面发生反应。在那里,这个过程将会在比较残忍的形式上进行,还是在比较温和的形式上进行,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即使没有更为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切身的利益打算,将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阻碍着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在许多理由中,这也是我在这一卷用这样大一个篇幅来细述英国工厂法历史,内容与结果的一个理由。一个民族,应该并且能够向其他的民族学习。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为了避免可能的误解,要附带说明一下。我决非要用玫瑰的颜色来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这里考察的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体现。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史的过程。无论个人主观地说可以怎样超出这各种关系,社会地说,它总归是这各种关系的产物。我的观点,比任何别的观点,都更不能要任何个人对这各种关系负责。

自由的科学研究,在政治经济学范围内,不只会遇到在其他一切范围内将会遇到的相同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会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它。例如,英国的高教会,会饶恕那种在三十九个信条中对三十八条进行攻击的行为,而不会饶恕那种攻击他的收入三十九分之一的行为。在今日,与旧财产关系的批判比较,无神论已经是一种轻罪。但是这里,进步依然是不容置疑的。例如,我可以引证数星期前发表的一种蓝皮书,《女王驻外使节关于产业问题和工会的通信》。在那里,英王的驻外代表,就用直率的文句,力说劳资现有关系的变革,在德国,在法国,总之,在欧洲大陆一切文明国家,是和在英国一样明显,并且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大会中宣称,奴隶制废除之后,资本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跟着出现到日程中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紫袍黑衫遮盖得住的。这些事实,没有包含奇迹将会在明日发生的意思。它们不过表明了,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透露出了一种模糊的感觉,感觉到现在的社会不是什么固定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不断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本书第二卷将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终卷(第四册)将讨论学说史。

每一种科学批评性的意见,都是我所欢迎的。至于那种不过拿所谓社会舆论做幌子而我从来不对它让步的偏见,那末,佛洛伦伟大诗人的格言,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对我是适用的。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罢!”

卡尔·马克思

1867年7月25日于伦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