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介文化的特点及表征形式探析

新媒介文化的特点及表征形式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前后两类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但同为新媒介文化,它们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从新媒介文化文本的呈现形态来看,毫无疑问,新媒介文化这种由图像、声音、文字多媒介一体化占主导地位的表征形态已经击败了传统由印刷文字占主导的表征形态,由此引发了人类文化史上的表征转向。当下新媒介文化的表征形式恰恰是对这一压制的叛逆,它追求通俗,呼唤大众化,不需要深度。从新媒介文化的技术处理角度观察。

新媒介文化既包括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新生媒介的文化形态,又包括数字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数字化文化形态。前后两类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但同为新媒介文化,它们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从新媒介文化的社会属性来看,它生长于消费社会同时服务于消费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消费社会的时代烙印。消费社会的基本逻辑是资本至上、消费至上,商业化自然而然就成为新媒介文化的基本属性。商业化属性要求文化以娱乐化形态呈现,因为娱乐的性质是休闲的、通俗的(非精英少数的)、吸引人的、适合消费和刺激消费的,也即好赚钱的(娱乐永远是赚钱的招牌和诱饵)。文化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盛行。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生产社会所尊崇的清教伦理已经为“浪漫主义伦理”(坎贝尔语,即新的快感伦理)所取代,从而引发道德观念的变异。因为一切都可消费,一切都服务于资本增值,一切都可通过货币丈量,所以资本和货币毋庸置疑就成了时代新的图腾和信仰,宗教观念的变化也在所难免。

从新媒介文化文本的呈现形态来看,毫无疑问,新媒介文化这种由图像、声音、文字多媒介一体化占主导地位的表征形态已经击败了传统由印刷文字占主导的表征形态,由此引发了人类文化史上的表征转向。对于这种转向,有人将其概括为“图像转向”或“视觉文化转向”(如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有人称之为“声觉空间”(如麦克卢汉),也有人称之为“听觉文化”(如沃尔夫冈·韦尔施)。这些表述虽然差异较大,但其要义和内在精髓则是一致的,它们的表征形态都呈现为感性化的趋向。传统文字表征是一种理性化的表征形式,它追求经典、深度,依靠阐释,压制感性。当下新媒介文化的表征形式恰恰是对这一压制的叛逆,它追求通俗,呼唤大众化,不需要深度。今天,置身于历史的制高点,这场反动的确有对数千年被压制的感性的解放意味和正名效应,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然而这一反动也带来无深度、肤浅化、表面化、图像扩张、审美泛化、拟像化的效果,产生出感性化转向的帝国主义式的效果。(www.xing528.com)

从新媒介文化的技术处理角度观察。首先,在文化制作方面,数码复制(或称电子复制)取代机械复制而成为新媒介文化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其广泛运用引发了文化泛化、同质化和拟像化的效果。积极价值在于文化民主化效应和表征完美化效果的生成,消极价值在于造成文化质量的肤浅化、平面化以及非真实化。其次,在文化传输方面,趋零化时空效果体现了新媒介在新一轮时空压缩中的卓越战功,这样的结果表现为文化对于当下性、即刻性、流动性、求新性的顽固追求以及时间感、历史感的丢失与时间线性的根本断裂;表现为地域的消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化与地方化、普遍化与个别化、同质化与差异化二律并存的文化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