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文化批评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可以对影视、广告、汽车、消费、时尚等文化现象进行诠释。这套方法论主要用来剖析文本意义的建构机制,其优点是全面、客观、细腻,结构主义符号学也因此被誉为“开启万物意义的钥匙”和“阐释性科学的王后”[11]。
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原理,巴特对日常生活特别是法国通俗文化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阐释。在《服装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一书中,他将流行服装杂志视为一种特别的语言、一种表意工具、一种用来制造流行神话的机器。在《符号帝国》中,他把日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设、商品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文具、面容等,都视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从中发掘出隐藏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当然,巴特的分析远不止这些。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符号学也被麦茨等人成功地运用到电影领域,由此创立了“电影符号学”。此外,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对邦德系列小说的分析、波德里亚对电视广告的解读、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费斯克和哈特利对电视文化的解读、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对视觉文化的阐释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www.xing528.com)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我们以杂志《大都会》的封面为例,看一下英国学者利萨·泰勒的精彩解读,泰勒借鉴了荷兰学者祖伦的符号学分析方法。第一步程序,她确立了封面中符号的能指是由模特照片、杂志名称、主要文章标题、色彩等构成。然后把目光集中在符号的组合轴与聚合轴,着重研究这些符号在横向组合轴上的关系,并确立了符号的组织方式:模特在中央、杂志名称在抬头、文字在两侧……这一组织方式构成了该杂志较为恒定的格式,封面内容期期都有变化,但这一格式却很少变动。符号的组合轴一旦确立,就可以通过换码测试原理检测符号的分辨特征和聚合意义。使用换码测试分析符号的联想关系往往能见出符号的隐性意义。比如,泰勒分析道,在杂志封面中央,为什么所选模特是白种人而非中国人或加勒比黑人妇女,这里可能蕴涵某种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再如模特的穿着,既不是正装也非工装,而是一套显示身体诱惑的休闲装扮,这呈现出来的也许是“一种对现代感,不经意的性感的表达”,从而凸显出模特作为性的存在物方面的特征。通过这两步分析,泰勒认为该杂志封面的外延意义已经比较清晰,即封面照片是一个漂亮、苗条、浓妆、衣着现代、充满身体诱惑的白种妇女,封面文字是关于性的,色彩由红、白、蓝、黄四色构成。在表层意义基础上,可以自然引申到符号文本的第二次表意。这层表意主要与女性特征关联在一起,杂志中没有涉及有关妇女与政治、妇女与工作等方面的表述,封面中也没有出现“男性气质”的符号,所以此杂志主要特点都与女性有关,旨在表明女性是一种性的存在物。它摒弃了主流文化中女性被动的观念,与主流文化对于妇女和性征的表述有一定矛盾,但它“清楚地表明作为流行形式的女性主义已经赢得了主流读者”。细观之下,模特的外貌特征完全符合传统西方女性美丽特征的文化惯例,模特的姿态、表情、眼神显示出其在性方面的开放性和自信心,它“引起女性消费者的亲近感,消费者反过来希望能像画中模特那样符合男性的消费眼光”[12]。在这个层次上,封面文本的深层含义意味着:尽管模特形象表露出对性的自信,尽管与主流文化观念有一定出入,但在根本上并未否定女性文化价值的传统定位,并未否定女性取悦于男性的男权主义观念,它让女性的身份意义不明,让她除吸引男性之外的其他东西变得无足轻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