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都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不难发现,直到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基本结构范式,农村因素的重要性仍然不可轻易忽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才使得我们的都市文化研究有了真切的现实针对性。

文化研究从哪里来?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由伯明翰学派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进而与19世纪末以来的人文思潮广泛地联系起来。但是这些人文学术思潮又从哪里来?其实正来自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当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格拉夫梅耶尔声称,在法国,可以将96%的法国居民归入“工业与城市人口地区”时,我们可以发现,支撑西方人文学术,因而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正是城市/都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市性构成了文化研究对象的空间属性。在近些年各种以“都市文化/城市文化”为名的研究/言谈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话语在相互角逐、彼此激荡。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都市文化作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备条件,并以凝聚和提升“城市精神”为核心问题展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都市文化的评价标准则成为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中的创意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都市文化的关注则更多地聚焦于都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与问题;而从人文学术的角度来看,都市文化则集中在一个城市的性格生命,反映在市民的文化心理和都市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如果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都市文化研究,不难发现,在都市文化研究中有两个基本的范式值得特别关注:一个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范式,它基于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对城市化问题和都市文化的敏感,强调对城市的感觉印象,关怀城市化过程中人的主观感受;另一个可以被称为科学主义范式,它基于现代化的理论背景,关注城市化进程,强调都市文化的各项量化指标及其要素资源配置。在这两种范式之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些交叉的领域:比如说从人文主义范式出发,吸收科学主义范式的影响,在量化标准基础之上从事的都市文化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在于有意识地区分出了城市化和都市化,并将都市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直接在全球化语境之中对之进行考察[17]。再比如说从科学主义范式出发,吸收人文主义范式的观念,特别是文化研究的思路,展开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建设或批判等。

当前中国都市文化的研究热潮中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一是现实层面上大大提速的中国都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具体描述为“农村——城镇——中小城市——大都市——都市带/都市圈”的线性发展,其中后一环节构成了对前一环节的超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巨型城市”成为都市化发展目标;二是理论层面上西方的都市社会学成为中国学者信奉的理论经典,无论是对都市社会学的中性研究,如滕尼斯、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戈特曼、柯司特(又译为“卡斯特”),还是都市社会学的人文批判,如齐美尔(又译为“西美尔”)、韦伯、芒福德、本雅明,都无一例外地被大量引进中国。不过,西方的都市化进程和都市社会学研究赖以支撑的最重要的事实在于较高层次的都市化水平,而据《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那么,所缺的部分是什么呢?是农村。不难发现,直到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基本结构范式,农村因素的重要性仍然不可轻易忽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才使得我们的都市文化研究有了真切的现实针对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