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成长经历中的犹豫和不敢表达的爱

我的成长经历中的犹豫和不敢表达的爱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1我的恐惧型依恋婴幼儿时期的“抛弃”。但是很快矛盾就出现了,G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恋爱关系。我与前任的相爱相杀。彼此相爱,又互相不满以至于冲突不断,其实源自内心深处的问题。我应对恋爱中的嫉妒的方法,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恋爱中我最明显的心理防御就是压抑。这个方法残忍,但奏效,我将自己解脱,又将自己重新卷入,直至最后一次,G也疲倦了,我们断断续续长达四年的恋爱

我的成长经历中的犹豫和不敢表达的爱

01 我的恐惧型依恋

(1)婴幼儿时期的“抛弃”。我家里贫穷,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每次他们要离开时,都会先把我哄入睡。当我醒来见不到爸妈总会号啕大哭,小时候我嗓门大,他们隔着山还能听见。我在所有长辈们的眼中,是一个从小就听话乖巧的孩子。但我内心想要当一个偶尔也会破坏规矩的调皮孩子,而不是活成父母想要的听话的乖孩子。

(2)恋爱时的恐惧型依恋。高中时代,老师强调禁止谈恋爱,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跟G的恋爱悄悄萌芽了。

我们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饭、上体育课,基本可以说是完全黏在了一起。但是很快矛盾就出现了,G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恋爱关系。G幽默和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当时的我却是个不太会与人打交道的“古怪”学生,所以班上其他同学对我们颇有微词。G说永远不离开我,也多次要我做出承诺。G会满足我几乎所有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G应该是痴迷型依恋)……但所有这些来自外界的、来自G的、来自我自己的压力,都让我想要逃离。G见我发脾气,见我不高兴还是会容忍我,追问我是怎么了,每次一到这样的谈话我都默默哭不说话,不让G知道我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有时我甚至会责怪G,将所有导致我闷闷不乐的原因都归结到G身上,因为我不想让G看穿我的害怕和自卑。当我不理G的时候,G总会盯着我,像是园丁盯着自己的菜园一样。而我呢,总会装作看不见G,假装G不存在。但无论怎样,我们最后总会和好。

经“成人依恋量表测试”显示,我属于恐惧型依恋,即高回避、高焦虑依恋类型,这一类型的得分远高于其他三种类型。G是我的初恋,除了少许的浪漫和快乐,我体会更多的是痛苦,我整日担心下一次考试不能与G看齐、担心被班主任和老师发现我们的特殊关系、害怕其他同学对我的评价……但我不愿意表达自己,所有的一切我都不告诉G,即使当我一遍一遍地问G到底喜欢我什么时,G一遍一遍地说不会离开我,一封一封地写情书给我,我还是怕G会离我而去,所以我恐惧并抗拒与G长期交往,我需要在G抛弃我之前率先离开他。那段与G的亲密关系充满了焦虑和难过,但却非常深刻。

02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1)我父母的爱情故事。我的父母常被周围邻居和亲戚朋友们评价为模范夫妻,不少亲戚中的夫妻矛盾都是找我父母解决的。

但在我的记忆中,最开始他们的相处并不像现在这般和谐,在我小时候,妈妈是个急性子,做事雷厉风行,爸爸则是个慢性子,而现在,他们的性格好像调换了,妈妈细细清点行李箱内的东西,爸爸则嫌她拖沓;大部分的时候他们都还好,不急也不慢,越来越稳定了。对比老照片都会发现,曾经抱着篮球皱着眉头的爸爸如今添了几分柔和,曾经有着细细弯弯柳叶眉的妈妈现在也变成了干净利落的一字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夫妻相”吧。

我曾经渴望被一个跟我性格、思维和习惯都完全一致的人理解,但从我父母几十年的婚姻中,我明白了外人可见的,都是他们外向的一面,即显性人格,而他们内向的一面,即隐性人格正是对方的性格,所以他们真的做到了融为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难解。

(2)我与前任的相爱相杀。起初,考进这所陌生城市的高中的我,“高冷、难以接近”是班上同学对我的最初印象。我以为没人能理解我,直到我被G的开朗和幽默所吸引,我才意识到我一直以来缺少和渴望的是什么。G喜欢我的那些没有逻辑的写写画画,其实,看似大大咧咧、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的G,内心却非常敏感。最开始的我们,有很多甜蜜美妙的时刻。

但是这一段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我开始讨厌G想要时刻黏住我,不给我自由的空间;我知道G对我同样怀着些许厌恶,厌恶我总是态度冷漠,厌恶我不敞开心扉……我们都希望对方改变,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彼此相爱,又互相不满以至于冲突不断,其实源自内心深处的问题。我们可能是对方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彼此是对方的隐性人格,是爱情产生的条件之一),得到它却不知道如何与之相处,我们都试图用显性人格驯服隐性人格,而不是学着和平共处,不知道那些对方让人看不惯的样子本来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是如此不可忍受,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正是被这些特质所吸引的。

03 恋爱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G喜欢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欲望和不满,但我不喜欢表达自己,喜欢让对方猜测,每次吵架我选择开启冷战模式,G知道直接与我对质毫无结果,所以G会在冷战期间时刻盯着我,一旦我与其他同学玩得开心时,G总会假装路过,假装找这个同学说事情,这些,我都假装没看见,把G当作空气。后来G找了另一个“女朋友”,挑着各种机缘巧合凑到我眼前让我看见他们的互动,而我呢,表面依旧冷漠,满脸写着我不在意,直到G最终自己也相信我是真的不在意,便更加发狂。(www.xing528.com)

我应对恋爱中的嫉妒的方法,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恋爱中我最明显的心理防御就是压抑。当G越是想要让我嫉妒,我就越是压抑住内心的情绪,将所有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为了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需要很大的能量压制住自己的,我不愿意告诉G,也不愿意寻求任何人的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后来的一次次分分合合,甚至自己半夜出现幻觉、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埋下了伏笔。

我的另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投射和反向。我的内心想要亲密关系,当它真正到来,我偏偏会表现得十分抗拒,讨厌被占有欲束缚。我从来不敢承认内心真正的渴望,于是把这些情感都投射到G身上,通过将所有问题都归结到G身上,使自己获得解脱。

第三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否定。通过否定G、否定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来让自己获得平静。由于我总是责怪G,刚开始我还能因为知道自己有不对之处而羞愧,后来我连自己也被说服了,每一次冷战,我都坚信是对方的问题。

04 分无能,爱无能

(1)舍不得结束。我其实心里已经知道,我和G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我却又舍不得它就这样结束,我知道G讨厌冷暴力,但G不知道我也同样讨厌,当G想要真的放下时,我其实非常抓狂,而表面却依然冷漠。我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也没有勇气承担主动选择的后果,所以被动地等待对方开口,焦急期待着对方将我挽回,只要说一句,我就会答应,即使是要分手,我也希望由对方提出。

这个方法残忍,但奏效,我将自己解脱,又将自己重新卷入,直至最后一次,G也疲倦了,我们断断续续长达四年的恋爱终于落幕。

(2)不愿意开始。G是我的初恋,这是一段带给我深刻影响的恋爱,在后来的恋爱中我再没有经历过曾经与G在一起那四年的快乐和泪水。

大二圣诞节前一周我认识了T,T在平安夜那晚冒雨到我宿舍楼下送我花和小蛋糕,跨年时T带我去酒吧,我躲开了T的亲吻,那晚之后我们再没有相见。再后来,B找我要了微信,约我出去吃过几次饭,最后一次吃饭时我告诉B我并不喜欢他。大三时,我认识了一个学长W,我们成了最知心的朋友,但一天晚上W喝过酒后,在微信给我发了许多消息,不久我在他的微博上看到他给我画的肖像,和嵌有我名字的诗,我便开始疏远他,对他的态度逐渐冷淡,即使他用了很多方法暗示了对我的思念。

这三段感情都非常短暂,甚至还未曾开始,我就逃离了。我既没有心动的感觉,也不渴望甚至害怕亲密关系,我为自己设了一段段礼貌得体的社交安全防线,一旦有人跨过这条防线,我便立马转身逃走,绝不再开始新的恋爱。

05 小结

我将曾经的书信、礼物、小纸条、笔记本等都拿出来挨个翻看,重新回忆了一遍我的恋爱成长经历,通过剖析自己,我与不愿提起的往事坦诚相见,透过它们看到了许多自己曾经不曾注意或者极力美化的问题。

在“爱情心理密码”的课堂上我已经在反思和探索了。我准备在疗愈过去的同时,试着重新出发……

点 评

作者是从小在乡间长大的小女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她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够看到那个面对父母离去号啕大哭的小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她非常缺乏安全感。也许因为太缺爱了,所以在严令禁止恋爱的高中她还是谈了恋爱。但是这段恋爱除了享受到些许浪漫和快乐之外,她感受到更多的是焦虑和难过。由于种种原因,她也没有能够和初恋男友好好地说再见,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情结。上了大学以后,她依然要面对内心的恐惧、悲伤和焦虑,在面对新的喜欢她的人时,她为自己设定了一段段社交安全防线,还没有开始就逃离了。作者对自己的过往和人格的分析很深刻,其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坎坷经历让人感慨、唏嘘。希望随着时间的沉淀,她能够找到疗愈自己的途径,能够重新有爱的欲望。因为只有在爱中才能被治愈,只有在爱中才能获得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