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突破自我,克服回避型的恋爱?

如何突破自我,克服回避型的恋爱?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面那个女生就属于回避型依恋类型。这便是回避型依恋者的典型特征。回避型依恋的主要成因在于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回避型依恋者在婴儿时期往往遭到其养育者的忽视,或是过度控制、批评和嘲讽。理解了这种潜台词,也就理解了回避型依恋者的种种表现。回避型依恋者的成长过程会投射到亲密关系中。

如何突破自我,克服回避型的恋爱?

有一名女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恋爱:“每天晚上我们俩都会去操场走一会儿,讲讲一天的趣闻。之后不久,他就冲我发脾气,说我的话太少,他觉得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我很疑惑,因为自己从不以为这是一个问题,总觉得我不用说太多他都能懂,又觉得言语在表达感受上太过直白,所以不想多说,只愿意倾听。但是在他抱怨了之后,我也尝试过改变,但是结果却收效甚微。之后还是他来迁就我,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会在晚自修结束前就开始想好待会儿要跟我聊些什么话题,然后写在纸条上,努力一个人想把气氛活跃起来。当时的我对他的努力无动于衷,甚至惊讶于自己的冷漠。另一个导火索是我忽冷忽热的态度,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关机,玩消失,久而久之就发展到了看到他的信息也不愿意回,有时候是因为话题不感兴趣,有时候是觉得浪费时间,还有时候正好是在忙事情……总之,一件小事都可以变成我无视他消息的理由。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我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言语带刺或者回避话题。最后,我们开始认真检视关系中的不足之处,然而我还是一味地逃避,想把话题转移开,两人的对话常常不欢而散。在他提出分手的时候我甚至有些如释重负。可是要知道,我曾经真的有憧憬过我们两个人的未来,但可惜这个未来没有了。之后我再也没谈过恋爱,虽然也曾有爱慕的人,但我总是回避明确关系。”

根据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以及后继的研究发现,儿童依恋类型主要有安全型、回避型、焦虑(或矛盾焦虑)型和紊乱型。

上面那个女生就属于回避型依恋类型。仔细分析她描述的心理状态,我们发现:她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沟通);当他人过分亲近时她会选择远离,漠视他人的情感需要(不接受亲近)。她也比较敏感、自卑,在意他人意见,在社交场合沉默不语,害怕被他人嘲笑。当与他人关系存在矛盾时,她往往回避问题,不太愿意正面解决问题。这便是回避型依恋者的典型特征。

回避型依恋者为什么会这样?(www.xing528.com)

回避型依恋的主要成因在于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回避型依恋者在婴儿时期往往遭到其养育者(一般是母亲)的忽视,或是过度控制、批评和嘲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因为感情和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被压抑,于是生出了“他人都是不可靠的,只要自己才最可靠”“只有自己不会抛弃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看似是高度自尊的,但其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不配被他人爱”。理解了这种潜台词,也就理解了回避型依恋者的种种表现。

回避型依恋者的背后有两种动力驱动:一种是需求得不到养育者满足而催生的对他人关心和爱护的“饥饿”,也即是依恋的动力;另一种则是因长期得不到养育者关注而催生的无望和自卑感,为了对抗这类消极感觉,孩童时期回避与养育者的亲近,成年以后则回避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是回避的动力。回避型依恋者的成长过程会投射到亲密关系中。他们一方面渴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有时候会显得过于热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极度敏感的,一旦异性对其稍微冷淡,便会加重他的自卑,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感,他便要回避对“关注和回应”的需求,一旦异性对其表现出想要建立亲密关系的迹象,他的自卑感便再一次发作,认为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自己最终还是会被人抛弃,所以回避型依恋者就会选择回避亲密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