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男友被迫亲手制作礼物的案例-逼迫手工礼物

男友被迫亲手制作礼物的案例-逼迫手工礼物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原本的逻辑中,我认为男友应当“主动赠送手工礼物”,原因是我正是这么对待他的,他应当对我的付出予以回应。其二,在我们发生冲突后,我要求男友赠礼作为补偿。其二,在男友拖延制作礼物之后我放出的“狠话”。在上述案例中,有两处体现了男友的“被动攻击”的心理防御机制。也许男友认为我的反复催促表达的并不是对礼物的期待,而是对他的控制。

男友被迫亲手制作礼物的案例-逼迫手工礼物

01 异地恋中的矛盾

我与男友是通过支教活动得以相识和相恋的,支教活动结束之后就开启了我们的异地恋。我们主要通过电话、视频或消息等方式进行联络,每隔2~6个月见一次面。

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我曾多次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以表达爱意,他都非常珍爱,而他赠送的礼物则是网上购买的。由于我和他审美不同,初期他送的多份礼物我均不甚满意,我委婉向他表达了我的意见,后来他便更倾向于赠送我明确提出过想要的东西。但那终究不是我最理想的礼物——在我看来,精心准备又恰能符合对方心意的礼物最为珍贵。既然他难以买到符合我品位的礼物,那最好的选择应当是赠送他亲手制作的礼物。对于送礼这件事,我们产生了多次矛盾。

我要求他只要送给我亲手制作的礼物即可。他接受了我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作多次争执之后对我的补偿。他告知我会抽空为我制作礼物。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他都不曾开始制作。在2019年七夕节(也是我们相恋一周年之际),我再次送给他我亲手制作的礼物,而他只是赠送了零食大礼包,加上他在我多次提醒下才买下一款我喜爱的玻璃杯送给我,这一切都令我大失所望。因此,我便开始与他冷战,大概三天都不怎么搭理他。在他多次恳求和我的失望感渐消后,我主动和他进行了沟通。在我的引导下,他信誓旦旦地答应一定会补做一份十字绣礼物。然而,从购买材料到开始制作,他总是在拖延,这令我怒不可遏。我对他放出了狠话:“你即使做好了我也不会再要了!”

02 异地恋中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反思,我发现在恋爱中我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合理化”和“反向”,而男朋友则使用了“被动攻击”这种防御机制。

“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属于自骗机制的一种,是指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逻辑为自己难以接受的言行举止、动机等辩护,并寻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从而让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纳。

案例中有两处体现了我的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

其一,我要求男友必须主动赠送我手工制作的礼物。在我原本的逻辑中,我认为男友应当“主动赠送手工礼物”,原因是我正是这么对待他的,他应当对我的付出予以回应。我曾长期认可这一观点将这个观点灌输给了男友。但事实上,在爱情中,双方的付出是难以计算,更难以比较多少的。虽然我更善于用语言、做礼物等方式去表达爱意,但男友的爱的语言更多地体现在嘘寒问暖、学业支持等行动上。即便是在送礼物的问题上,男友也会精挑细选礼物,只是形式与我不同罢了,并不能因为我的礼物是手工的,他只是用钱买礼物而证明他的爱意就比我少。

其二,在我们发生冲突后,我要求男友赠礼作为补偿。在每一次矛盾的调解过程中,由于我更善辞令,我往往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故而我会将问题归咎于男友并要求一定的补偿,而他也会被我说服,表示认可并向我承诺补偿。然而,这一逻辑也是不成立的。即便男友做得还不够优秀,但换一种角度思考,也可能是我不够包容,引导不充分。在爱情中,矛盾是恋人们共有的“敌人”,而并非恋人间彼此的“敌对”,片面地将问题归咎给其中一方是有失理性的。

由上述两点分析可见,我在爱情中存在着“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给了我认可自己的动力,却也给恋人带来了不必要的愧疚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双方感情的不平等。

“反向”也是一种自骗机制。当个体“本我”的欲求和动机不能被自我意识、社会行为准则或道德所接纳时,担心自己不慎表现出来或被他人察觉,则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以截然相反的行为取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个体“本我”和“自我”的冲突,使得动机和行为背道而驰。

在案例中,我有两处体现出了“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一,收到七夕礼物之后的三天冷战。在我收到七夕礼物——零食、水杯之后,我心中仍有怨怼,我的“本我”非常渴望马上向男友表达不满,并告知他“这些礼物我其实挺喜欢的,但是令我耿耿于怀的是你答应过送我手工礼物却未兑现”。但出于对面子的维护,担心再三重复自己的需求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我的“自我”却缄口不言,选择沉默。

其二,在男友拖延制作礼物之后我放出的“狠话”。对于他的拖延,我的“本我”想催促他,告诉他“我迫切地想收到你亲手制作的礼物,我很想看到你全心全意为我花时间的样子,请你快一些”。但我为了维护面子,我的“自我”说出了伤人的话,表达了对礼物的毫不期待,实为心口不一。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爱情中,我会因为看似无关紧要的外界因素而“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这正是“反向”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使得本就不擅长猜测我想法的男友更加迷惑、受到伤害,而我自己也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

从男友的角度,他的心理防御机制是“被动攻击”。“被动攻击”是通过被动的、受虐的或把冲动转向自己的一种防御方式,从而表达对别人的攻击行为的反抗。这种表达是间接的,非即刻显效的,如:拖延、失败、为引起别人注意的挑衅行为等。

在上述案例中,有两处体现了男友的“被动攻击”的心理防御机制。(www.xing528.com)

其一,答应我制作礼物作为补偿但迟迟不付诸行动。在我和男友平时的许多次冲突中,男友内心可能并不认同我,但出于种种原因,他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然后,在矛盾过去或者他再三思虑之后,“本我”中对自己真实内在心理的支持便开始膨胀,不再愿意配合我履行承诺。

其二,在制作礼物的过程中不断拖延。从挑选材料到亲手制作,其间男友常常拖延。也许男友认为我的反复催促表达的并不是对礼物的期待,而是对他的控制。出于对行动自由的争取、对我的需求的不赞成,又担心正面反驳我会与我再次产生冲突导致更加困难的局面,他只能通过“既不拒绝又不配合”的方式应对。

从上述分析可见,男友已经产生并启动了“被动攻击”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可能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相对弱势、难以发声造成的。这不仅会激起我的愤怒,也会在他心中留下许多不悦,若积蓄久了仍未妥善解决,则极有可能“一次性爆发”,对亲密关系将造成严重的危害。

03 我和男友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怎么产生的?

我与男友在爱情中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同,可见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相对而言我占上风。不对等但相对和谐的亲密关系、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均可能源自原生家庭及所处环境的影响。

在我的家庭中,母亲当家作主,父亲予以支持和配合。因此,母亲的强势影响了我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通过更多的言语和行动,我牢牢地占据着这段关系的主导地位,以此获得安全感。在男友的家庭中,虽然父亲是一家之主,但父亲性格过于温和、沉默寡言,母亲更善辞令,使得母亲占据家庭的主导地位。因此,即便他在与我的交往过程中感到了不适,也会出于习惯而潜意识里认可这一模式。

心理防御机制的成因还源于文化,这使得我们相对于针锋相对的辩论而言,更倾向于柔和的沟通方式,为了避免正面冲突,“被动攻击”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成了替代选择。

同样,我的“反向”心理防御机制也与某些思想及信念息息相关。譬如:许多人认为重复沟通同一事件会自降身份,会导致事与愿违,而盛怒之下做出让步更会失去尊严……这些思想的桎梏使得我常常无法心口如一,逐渐产生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此外,亲密关系中的不对等,也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我会使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护我对亲密关系的主导权,而男友也会通过“被动攻击”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弱势地位。

04 调整心态,积极看待自己和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

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我对于爱情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看到了亲密关系中一些行为的本质。未来,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维护更好的亲密关系,成就更好的自我:

首先,要理解并包容彼此。在我看来,任何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都是经过反复演练之后被潜意识吸收的结果。对此,我不能抨击对方的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毕竟那曾帮助他渡过了不少难关并挖掘到了他的自我价值。我应当对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的背后成因进行探索,找到我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帮助其运用更加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更好地应对现实。同样地,我也不能盲目认定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最好的,而要在不经意使用时考虑到对对方可能产生的伤害,及时制止并不断探索更佳的机制。

其次,要提高沟通效率,深入了解彼此的真实意愿。同一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可能是经过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受到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伤害时,保持冷静,追根溯源地探求对方的真实意愿,多进行交流、磨合。相信如此一来,必能提高沟通效率,促进彼此感情。

最后,在亲密关系中要不断学习,使得彼此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渐趋成熟。“随着个体的发育成熟,适应方式会一步步趋向于成熟和适合于现实,每一步都与相应的个体生理发育阶段有关。”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亲密关系就可以是我们心理防御机制成熟化的一个跳板,通过“以人为镜”,汲取对方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优点,对于自己受到的伤害予以告知,及时调整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相信亲密关系会更好,日常人际交往中也会与人“共赢”。

点 评

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是我们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起点,从小我们面对不同的困境,养成了各自不同却都行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作者在异地恋中体现出的“合理化”“反向”,其男朋友呈现出的“被动攻击”等防御机制,也许都可以从幼年时期找到根源。知道了自己经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怎么去改变和调整也许更重要,作者已经做了较好的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