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好朋友小Z的矛盾
我和小Z是高中同学。在接下来的三年,我与小Z都形影不离,直到高考前一个月。起因是同学与小Z开玩笑,小Z对此感到生气,但是我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情绪,而是以看热闹心态参与围观。随后小Z在朋友圈隐晦指责我(没有帮她说话)。看到她在社交平台的动态后,我反而开始生气,觉得她并没有把我当朋友,随后和她直接断绝来往。
02 冲突来源和原因分析
可以看到,我的情绪来自好朋友通过“朋友圈”表达对我的不满。我愤怒于她不直接向我表达情绪,而是选择“朋友圈”这种疏离的方式表达情绪。让我感到自己被疏远,被冷落抛弃,从而产生出较强的焦虑和抵触心理。本质上,我的情绪来源于害怕朋友对我的忽视和不在乎,这促使我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却放大了自己的情绪。
小Z发“朋友圈”动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Z并没有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那么我为什么会因为没有被在意、被重视而愤怒?
接触了依恋类型后我才逐渐有了答案。我是专注型依恋,我的父母关系不稳定、频繁更换住址、父母之间爆发矛盾……我的原生家庭环境一直充满着变数。从小没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长大,这令我时常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专注型依恋会在关系中使我不断地追求安全感,这种依恋类型往往会使我时刻在意对方爱不爱我、在乎不在乎我,甚至可能会用各种语言和手段,频繁地追问和试探,习惯性付出甚至讨好对方。
一条“朋友圈”动态引发我与小Z之间的绝交,归根到底,也源于我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在意我在对方内心中的地位。我总是怀疑对方并没有那么在乎我,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导致冲突发生。(www.xing528.com)
03 冲突处理策略分析
冲突发生后,我感到非常愤怒。当时,我认为朋友之间有什么不愉快都应该表达,当面讲清。但是我的选择却不是找她当面对质,而是由于不想被抛下,反向主动选择抛弃这段关系。这是一种反向表现。
《人格心理学》中指出,选择积极策略远比消极策略要有效得多。面对亲密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要好过消极的回避,首先我要学会将情绪说出口,不要将其压抑下去,即让对方知道我的感受,也倾听对方的感受,这样才能为冲突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彼此。
距离和小Z的冲突已经过去三年,在觉察之后,我发现人际交往中有很多这样的无意识痕迹。因为这门课,我学习到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了正视过往的能力,解开了我的一些心结。
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理是终身发展的,过去的经验和错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尽管爱会使我们受到伤害,但我们也能在伤害中成长,并在成长中学会更好地去爱。
点 评
作者描述了高中时期和最好的朋友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这件事情让她一直耿耿于怀。她从原生家庭和依恋类型等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深切感受到是因为自己的焦虑放大了负面情绪,内心的委屈和愤怒又进一步造成了回避和消极的行为。通过这次课,她学到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反思过往的经历,解开了其中的一些心结,相信她在情绪管理的路上会越走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