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主动接近却又若即若离的他让我发狂
2019年底,我曾向他表达过好感的一个男生突然开始每天找我聊天,一开始我感觉比较欣喜,但内心多少有些疑惑,因此刻意保持距离。但那段时间男生每天找话题聊天,一聊就是一天,这给了我爱情的错觉。我开始主动回应,甚至改变习惯讨好他,但他的态度立刻变得冷淡了。对方晚上不回消息时,我甚至会彻夜难眠,反思自己的问题,否定自己的价值,而且我经常敏感、易怒、焦虑、害怕。我非常想从他那里得到认同和重视,情绪波动就越大。幸而朋友的支持让我及时清醒了过来,不再错误地认为谈恋爱就是生活的全部,走出了这段充满负能量的感情旋涡。但事后反思,察觉到在爱与被爱中,我总是将自己置于低自尊状态,而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必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02 为什么我要一直讨好他
回想起来,我这种讨好他人获得自尊的习惯,在童年时已有端倪。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因为我偶尔一次的默写成绩不理想就在屋子里对着我大吼大叫,甚至使用暴力。奶奶挡在我身前为我辩护却无济于事,她越是维护,父亲越是愤怒。当时的我非常害怕,之后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我都告诉自己必须做到优秀。另一个回忆是关于母亲,她要求我必须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执拗不从便不理我,对我冷暴力处理。
这两个回忆,都显示了父母对我幼时的控制。我必须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成为“听话的好孩子、成绩好的乖宝宝”,才有资格被爱。“我是为了他人而存在的”“别人不表扬便没有价值”,这样的观念从那时开始发芽,潜意识中相信自己需要通过他人表扬才能获得自我价值感。长此以往,这种依赖性自尊在恋爱关系中也以不断讨好他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03 没有你我可怎么办啊
如今的我,回想起这段情节,总会想: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在意?况且这真的是爱情吗?还是我只是喜欢被认可、被重视、被爱着的感觉?
母亲的口头禅给了我启示:“没有我,你可怎么办啊!”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就喜欢帮我把行程安排妥当,希望去控制我的选择,干预我的生活。她常常给我灌输一家人“荣辱与共”的观念,美其名曰责任、照顾、保护,殊不知这样做让我早早地丧失了建立清晰自我意识的能力,缺乏健康独立的人格。认为只有被别人爱着,或受到重视,自己才是有价值的。(www.xing528.com)
04 我该怎么办
为了找到自我,建立健康心理,我尝试了如下一些方法:
(1)利用自我同情机制,鼓励自己,建立健康心理。老师在课堂中曾介绍过一个利用自我同情机制来改善低自尊状态的方法,我尽量在晚上安排做这件事,并不把它想成一种任务和负担。到了固定时间,回忆那些带有羞辱感的挫折经历,比如工作中受领导批评、童年受到同伴的羞辱等,想象这些同样的经历如果发生在朋友身上会是怎样的,并给他写信表达同情和理解。经过写信,我发现自己能够很好地代入那个情景,去安慰、同情对方的遭遇。整个写信的过程激发了我对那些坎坷经历的深层看法,每写完一封信,就好像放下一个包袱,非常解压。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提升自信,改善低自尊的现状。
(2)我不需要你也可以活得很好——明晰自我边界,找到自我,建立健康心理。从小养成的习惯,有些已经根深蒂固,面对父母的每一个“控制欲望”,内心已经习惯性地接受,父母也总有一万个理由来迫使我接受,并且美其名曰“为我好”,想要拒绝总有一种罪恶感。因此,我尝试将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依赖别人,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来明确自我边界。这样母亲也会意识到“原来孩子不需要依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点 评
此案例以反思为主,从原生家庭出发,一步步梳理。作者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很好,与母亲之间相互依赖。父母对她的学习有很高的要求,她对父母的爱也主要呈现为成绩好、听话和乖宝宝的状态。所以这样形成的自尊是仰赖外界评价的有条件的自尊。进入某种暧昧状态,作者低自尊的个性导致了她敏感多疑、患得患失。由这段关系,作者也更清楚自己的渴望以及需要成长的一些东西。她提出的鼓励自我、自我同情,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找到自我等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对策。当然这样的自我成长也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可喜的是她已经意识到了,这就有了改变的可能。作者思考的角度、提出的对策可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