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人们刚开始飞越秘鲁内地高原的沙漠地区时,注意到干燥的沙土上画着长长的直线和巨大的图形。如今,这些被称为“纳斯卡线条图”(Nazca Lines)的图形已是尽人皆知。严格地说,它们是地表绘画(geoglyph),图形包括蜘蛛、狗、鸟、猴子、树和一个看似古代宇航员的奇怪人形。
近半个世纪后的1968年,埃里希·冯·德尼肯(Erich von Däniken)出版了著作《众神的战车?》(Chariots of the Gods?)[1]。他在书中提出,纳斯卡线条图一定是为古代宇航员画的,或者是由他们画的。他说,这些图形只有在空中才看得到,地面上看不出,必然是能看到它们的人画的。他还认为,那些长长的直线是古时的飞机或太空飞船的起降跑道。他写道:“铺设这些线条是为了告诉‘众神’:‘在这儿降落吧![2]一切都按照你们的命令准备好了!’这个设想有什么错?”
他居然问有什么错!可以说全部都错了。最起码几乎所有的考古学者都完全不同意纳斯卡线条图和古代的外星人有任何关系。然而,相当一部分公众对德尼肯的理论信以为真——他的书迄今卖出了数千万册(他的网页上说卖了6500万册)[3]。
2003年,德尼肯甚至在瑞士开办了一个名叫“神秘公园”(Mystery Park)的主题公园。公园有7个馆,其中一个是纳斯卡线条图专题馆。但德尼肯运气不佳,尽管公园起初游客如潮,但很快人数就开始下降。2006年10月,公园迎来了第100万位客人,可是一个月后就关门大吉。[4]
然而无论如何,纳斯卡线条图是真实存在的,即使不是古代宇航员画的,也非常值得一看。如今,纳斯卡线条图已成为保护区,多数游客无权进入。最好的观赏办法是乘坐低空飞机、直升机或热气球,因为线条图在空中才看得最清楚。
2014年8月,纳斯卡线条图又上了新闻。几场沙尘暴和强风过后,当地现出了更多的图案。[5]同年12月,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再次报道了纳斯卡线条图,因为“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在那里铺开了巨型条幅,上面大书“改变的时刻到了。未来可以再生”。“绿色和平组织”的那些人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因为他们狂热地要保护未来,却破坏了古迹。不得不说这是相当大的讽刺。[6]
纳斯卡线条图位于秘鲁南部的高地沙漠中,离本章后面将讨论到的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约320千米。如前所说,它们不是古代宇航员画的,而是出自当地原住民之手。那些人被称为纳斯卡人,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生活在这个地区,他们的坟墓和居住区的遗存[7]就在线条图附近。
我们知道这些,部分的原因是纳斯卡线条图和纳斯卡人制作的陶器上的图案非常相似,后者包括用红、白、黑色的颜料画的动物、鸟和人的图案。此外,研究者对纳斯卡线条图中有些线条尾部发现的木桩进行碳-14测年法分析后,确定它们的年代为公元525年,前后误差80年,即公元445年至605年之间。这与我们所知的纳斯卡人在该地区居住的时间恰好吻合。
考古专业以外的人也许不知道,纳斯卡文化并非第一个在这个地区创作地表绘画的文化。有一个文化比它更早,叫帕拉卡斯(Paracas),纳斯卡文化也许就是从中演变而来的。帕拉卡斯文化在稍微靠北一点的现代城市帕尔帕(Palpa)附近的沙漠里也创造了地表绘画,有的比纳斯卡线条图早好几百年。那些绘画大多在山坡上,不是在地面的沙漠上,画中有一些神秘的人像,也有德尼肯所谓的“跑道”。1994年,帕拉卡斯和纳斯卡[8]的地表绘画双双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沙漠中的纳斯卡线条巨大无比,有好几百条,既有数英里长的简单线条,也有非常复杂、独具风格的动物图形。只要挪动沙漠表层氧化了的岩石,露出下面颜色较浅的沙子,就能形成线条和图形。以这种方法做出或直或弯的线条,即可画出在空中一目了然的图画,[9]尽管并不总能看出画的是什么。
事实上,有些图形根本看不出到底是什么。有一个动物像是一只受了惊吓的猫和一只奇形怪状的狗的结合。这个图形的风格是漫画型的,动物的腿直上直下,每只爪子只有3指或4指。
另一个动物肯定是只猴子,但没有眼睛也没有鼻子,一只手有4个指头,另一只却有5个指头。说到手,纳斯卡图形中有一个干脆就叫“手”,但它其实看起来更像是一只猴子,不过没有画完。这只猴子也是没有眼鼻,也是一只手有4个指头,另一只手有5个指头。
还有一只约45米长的蜘蛛,画得很像,但并不怎么可怕。蜘蛛的一条后腿远远超出了图形的边界,现实中显然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它可能代表蜘蛛吐的丝,但把它当成蜘蛛的一条腿来延长,显得很奇怪。
还有一棵巨大的非写实的树和一个同样巨大的鸟状图形,名为“苍鹭”。此外还有一只约90米长的蜂鸟,鸟喙和身子一样长。另一个鸟的图形叫“秃鹫”。第四只鸟叫“鹦鹉”,但我看一点儿也不像。
最后,有一个图形有时被称为“宇航员”[10],它和北边更古老的帕拉卡斯图画一样,是画在山坡上的。这个图形约30米高,有个滚圆的头,眼睛像猫头鹰一样又大又圆。考古学者通常叫他“猫头鹰人”[11],这个绰号是1949年起的。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那样子不太像宇航员。至于他在做什么,有许多合理的解释,有的说他在撒渔网,有的说他在穿传统的斗篷。[12]
自从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纳斯卡线条图以来,提出解释的人多种多样,既有自己摸索的伪考古学者,也有国家地理学会和其他机构赞助的科学家。192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Kroeber)[13]最先对线条图做了考古研究和系统性描述,但他的研究结果70年后才得到发表。至于那些线条和图形的来源,众说纷纭:德尼肯说它们是外星人的飞船跑道;保罗·科佐克(Paul Kosok)和玛丽亚·赖歇(Maria Reiche)认为它们代表着天文历中的星座;人类学家设想它们是先人在这片干燥的沙漠中寻找并追踪水源的标志;还有人说它们是帕拉卡斯文化和纳斯卡文化举行宗教仪式[14]时用的道路。
最近,一支德国-秘鲁联合工作队在纳斯卡和北边的帕尔帕地区对地表绘画做了记录和研究。他们发现了许多纳斯卡村落的遗址,几乎每个村落附近都有地表绘画。这些发现表明,这个地区的地表绘画历史悠久,有些地表绘画甚至是画在别的画上面的。现在我们也知道,最早的地表绘画在山坡上,站在下面的平原抬头即可看到,而不是必须从空中才看得到。就连蜂鸟那样比较复杂的图形也是单线图形——从图形上的某一点沿着线走,决不会和另一条线交集。所以,这些线条很有可能像有人猜测的那样,是在仪式中行走的线路。[15]
无论如何,完全无须用外星来客来解释令人惊叹的纳斯卡线条图。秘鲁的许多地方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有地表绘画的传统,大部分地表绘画对它们针对的观众来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地表绘画看来是该地区的一种艺术、宗教和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外星人的降落跑道。它们也并非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古人力所不及之事。古人完全有能力做出这样巨大的地表绘画,无须外力帮助。[16]
1987年,秘鲁北部的另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座壮美的皇陵,这一消息迅即成为全世界的头条新闻。这座建于公元250年左右的陵墓位于西潘(Sipan)地区,是秘鲁考古学家沃尔特·阿尔瓦(Walter Alva)挖掘的。公元100年到800年间,这里活跃着莫切文明。[17]
按照安第斯地区的标准,建立在沿海南北走向的狭长土地上的莫切王国是个大国。它的国土约560千米长、80千米宽,上面横贯着十几条从安第斯山脉奔向太平洋海岸的隘谷,山谷间有沙漠相隔。莫切王国和太平洋沿岸其他地方以及安第斯山另一边的亚马孙雨林中的地区(今天的智利和厄瓜多尔)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买卖的货物包括天青石和海菊蛤壳,还有蟒蛇、鹦鹉和猴子。莫切人开渠引水种植各种作物,包括玉米、鳄梨、马铃薯和花生,并在海里捕捞鱼虾螃蟹和其他海产。[18]
他们的社会似乎等级分明,能生产纺织品、漂亮的陶瓷制品和用贵金属制成的物品,但没有书写系统,显然也没有我们概念中的货币。他们有许多建筑工程,不仅有灌溉渠,而且有金字塔、神庙和宏大复杂的陵墓。他们的首都位于莫切河边,在今天的特鲁希略城(Trujillo)旁边。首都附近有一座金字塔叫太阳金字塔(Pyramid of the Sun),是用1.3亿块泥砖建成的,占地面积超过5公顷。这座用于行政目的的建筑被认为是南美洲最大的建筑。[19]首都的另一边是稍小一些的月亮金字塔(Pyramid of the Moon),它精雕细刻,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莫切文明在公元800年左右突然崩溃,谁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说发生了大地震,也有人说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严重干旱。几世纪后西班牙人到来时,看到的只是莫切文明遗留下来的泥砖金字塔[20]和其他建筑,这些建筑物久经风吹雨打,早已残破不堪。
1987年,沃尔特·阿尔瓦接到西潘附近一个警察局的电话。几个盗墓贼找到了一个装满宝物的坟墓,因分赃不均打了起来。讽刺的是,其中一个盗墓贼打电话叫了警察。警察没收了他们盗墓的赃物,打电话找到了阿尔瓦。他来到警察局后,一位警官从纸口袋里拿出了一张小小的金面具给他看。阿尔瓦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摔下来。
他带着一队考古人员去了盗墓贼所说的墓地,发现坟墓位于一个用泥砖建成的巨大无比的金字塔中。除这座金字塔外,那里还有另外几座金字塔,都因多年的风吹雨打而损坏严重,看起来不像人造的建筑,更像山包。
阿尔瓦带着考古队在该地展开了挖掘工作,希望能找到一些逃过了盗墓者魔爪的坟墓。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另一些坟墓,包括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新世界墓藏最丰富的完整陵墓”[21]的一号墓,墓主被称为西潘王(Lord of Sipan)。
一号墓内部基本上是一个5米见方的大墓室。考古人员在里面首先发现了一个双脚被砍掉的人,这也许是为了使他在来生无法走开,只能留在这里保护墓里的其他人。这个人埋在墓室的右上角,比墓中的其他尸体高几英尺。(www.xing528.com)
西潘王自己躺在墓室中央,四周都有陪葬的人。把双脚被砍掉的那个人也算上的话,墓室中除了墓主本人之外还有11个人[22]:3个成年男子、1个成年女子、3个青少年男孩、3个青少年女孩,还有1个小孩。
墓中有450多件陪葬品,许多是金、银等贵金属制成的,也有铜制品和青铜制品,经氧化后呈现出一种艳丽的绿色。陪葬品中有用花生形状的珠子做成的项链,包括一条一面是银花生,另一面是金花生的项链。我们知道莫切人种植花生,他们的首饰做成花生的形状当不令人惊奇。
还有3副耳环,或者说是耳部装饰品。一副上面镶嵌的动物图形有点像红鼻子驯鹿鲁道夫[1];另一副镶嵌着一种鸟,既像鸭子又像鹈鹕;第三副似乎是西潘王本人的小像,他披挂整齐,手持矛枪(也可能是权杖),挽着盾牌,耳朵上戴着饰品,肩上套着一条似乎是用骷髅串成的项链。如果西潘王的正式着装包括这对耳饰的话,那么他戴的就是他自己的小像,这实在有趣。
西潘王胸口上有一个用数百颗细小的珠子串成的绿、棕、白三色的精美胸饰,需要非常小心地维护保存。为保护这类人工制品不受损坏,通常的办法是在布或纸板之类的材料上涂上一层容易去掉的胶水,盖在那些珠子上,等胶水干了以后拿起来。这样,所有珠子就都粘在了上面,并且保留了原来的图形,只不过是原来图形的反面。这样就能够把它们安全地运到保护室或其他地方。把胶水溶化后,就可放心地对维持了原状的胸饰珠子做进一步的研究检查了。
墓中还发现了一个用金子打造的巨大新月形头盔或头饰,旁边散落着一些羽毛,也许原来是缀在头盔上的;一块可能是用来遮盖脸的下半部的金护面;一个看似权杖或高脚杯的金质物件。另外还有几块金、银、青铜或铜制的“背片”。背片物如其名,是服饰背面的一部分,很可能是用来遮护臀部的。几块背片上刻着站在一排骷髅上的所谓“斩首神”(DecapitatorGod)。墓中其他一些物品上也有斩首神的形象。虽然这个神并不高大,但是你绝对不想在背巷里和他相遇。
其他一些人形应该也是神祇,看起来同样凶恶。有些张着嘴巴,露出森森的獠牙;不过也有一些小金珠做成的人脸看起来没有那么可怕,还镶着蓝色的眼睛。
至于墓中埋葬的大人物到底是谁,沃尔特·阿尔瓦和克里斯多弗·唐南(Christopher Donnan)等莫切文明专家猜想他也许是莫切人的陶罐和壁画上描绘的武士祭司。那些画的最出名的主题是所谓的祭献仪式。
在这样的仪式中,被祭献者的喉咙被割开,鲜血收集到高脚杯里,由祭司和其他参与仪式的人喝下。在所有的画中,武士祭司总是戴着头盔或头饰,身穿背片,挂着耳饰,手拿一个大高脚杯或权杖,和坟墓中的西潘王一模一样。如果这个猜测属实,那么陶器上和壁画中的场景[23]显然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过去几十年来,人们还对莫切文明的众多其他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重要的文物和信息。然而,最出名的还是西潘王的陵墓。不幸的是,西潘王墓的丰富墓藏引得一些想盗墓发财的人在附近地区大肆滥挖,想再找到一个墓藏丰富的坟墓。至少有一幅航拍照片显示,西潘附近的地貌现在如同月球表面,到处坑坑洼洼。显然,将来必须积极主动地在这个地区预防盗墓活动。
现在来看离今天较近的时代——公元1500年前后。回到秘鲁南部,从纳斯卡线条图一直往东,就到了198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马丘比丘。[24]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宏伟壮观,举世罕见。这个遗址海拔约2430米,景色实实在在地“令人屏息”,部分原因是它海拔太高,导致呼吸困难。许多游客到了那里后出现高原反应,大煞游兴。作为比较,官方确定的丹佛市的高度为海拔5280英尺(约1610米),因此完全可以把马丘比丘称为“一英里半高城”[2]。
马丘比丘建于500多年前,具体年代为15世纪的1450年前后;废于不到一个世纪后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25]的1532年左右。它是一位印加皇帝下令建造的避暑地和行宫,离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Cuzco)步行5天的路途。它位于一座林木茂盛的大山上,俯瞰着600米下的河流。瓦纳比丘峰(Wayna Picchu)位于遗址的一头,胆大的游客都喜欢去那里爬山登顶。关于这个遗址的学术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一个项目是对那里发现的骸骨进行DNA检验。[26]
马丘比丘是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发现的。1911年,他首次把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世。不久前,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出版了一本好书《在马丘比丘右转》(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27],书中指出,这座古城并不真的是宾厄姆发现的,他是被当地人带到那里去的,而当地人一直知道马丘比丘的存在。宾厄姆甚至可能不是第一个到过马丘比丘的西方人。但是,他坚称自己是马丘比丘的发现者。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40年前,海因里希·谢里曼由当地人带领去看了希腊迈锡尼古城的狮门废墟后,就宣称自己发现了迈锡尼;他从弗兰克·卡尔弗特手中接管了特洛伊的挖掘工作后,又宣称自己发现了特洛伊。
1912年,宾厄姆在国家地理学会和耶鲁大学的赞助下返回马丘比丘,在那里挖掘了4个月左右,尽管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考古训练。《国家地理》杂志把1913年4月刊定为介绍马丘比丘的专刊。有人认为,就是这期专刊以及国家地理学会与宾厄姆的联系使《国家地理》杂志开始跃升为世界一流的杂志,至今声名显赫。在专刊的文章中,宾厄姆这样描述了初睹马丘比丘那一刻的震撼:“我们处身于一片热带雨林之中,树荫下隐约辨出迷宫似的一片古墙,那是用花岗岩建成的殿堂的废墟,废墟上的一些石块接合得天衣无缝,体现了印加建筑最精致的风格。往前走了十几码后,我们来到一小块开阔地,眼前巍然矗立着两座雄伟的神庙,也可能是宫殿。建筑的石工精巧绝伦,巍峨的殿堂雄伟壮观,坚固的石头住宅多得异乎寻常。这一切使我相信,马丘比丘也许是自西班牙征服以来在南美发现的最大、最重要的古代遗址。”[28]
宾厄姆在1914年和1915年对马丘比丘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后,开始就挖掘发现的古迹著书撰文,其中《遗失的印加古城》(Lost City of the Incas)[29]可能是最出名的。他觉得,马丘比丘也许就是遗失的印加古城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但现在人们认为比尔卡班巴在别的地方。
放眼马丘比丘遗址,可以看到它分为上城和下城。有一个居民住宅区,应该是平民区;似乎还有一个贵族或皇族居住的皇家区。如果这里是皇家休闲的地方,等于印加统治者的戴维营[3],那么皇家区存在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还有神庙、仓库、水渠和大片大片的梯田。所谓的太阳神庙(Temple of the Sun)中有一个大塔楼(Torreon),可能是观象台(但就此仍有争议)。有一块大石头叫“拴日石”(Intihuatana),可能是用来标记冬至和夏至的仪式用石,但关于它的用途也尚无定论。
所有建筑都使用了标准的,或者说是经典的印加技术。一块块石头经过切割后互相契合得天衣无缝,甚至无须用灰泥黏合。大部分门窗都既非正方形又非长方形,而是不规则的形状。这显然是有意为之,也是印加建筑的一个特点。有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想,说这是为了防止房子在地震中倒塌。
宾厄姆在1912年、1914年、1915年对马丘比丘进行了挖掘后,把许多文物带回了耶鲁大学。他原应只把这些文物保留18个月,供美国的专家研究。但事实上,这些文物在耶鲁一待就是90年。直到身为人类学家的秘鲁第一夫人开始为争取文物回家而奔走呐喊,耶鲁才采取了行动。2006年,耶鲁归还了第一批的几件文物;到2012年,基本上全部文物都完璧归赵了,只有秘鲁同意对方继续研究的几件文物仍留在耶鲁。[30]
归还的文物现在展出于库斯科一家博物馆兼研究中心内,当地和外国的考古学者和学生在那里可以继续研究它们。文物中包括饰有复杂图案的陶瓶,有些应该是装油或装香水用的。有个瓶子长长的瓶颈上画着一张人脸,瓶身上画的似乎是一条有荷叶边的裙子;另一个瓶子做成一只手拿着细长杯子的形状。一个骨制的披肩别针雕成面对面的两只鸟;还有各种其他首饰和金属物品,包括祭祀用刀。[31]
对秘鲁考古的简述到此为止。本章介绍了几个令人惊叹的文明——纳斯卡文明、莫切文明和印加文明。这些文明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涵盖范围广至数百平方英里,沙漠和高山中都有它们的痕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文明兴衰轮替,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点新世界与旧世界并无二致。然而,在某些方面,秘鲁的几个文明更加令人叹为观止,因为那里山高谷深,入海的河流之间被沙漠隔断,附近还有亚马孙盆地——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建立大型的复杂社会、聚集农业生产的盈余,以及维持政体各部分之间的协同运作难上加难。但无论如何,不管是莫切文明还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印加帝国还是印度河谷,是纳斯卡文明还是新王国时期的埃及,似乎都脱不出历史循环的轨迹。
【注释】
[1]它是平安夜为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领头驯鹿。——编者注
[2]5280英尺等于1英里,丹佛市因而得名“一英里高城”。——译者注
[3]戴维营(Camp David),美国总统的疗养休假地,常作为美国总统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会谈的场所。——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