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海岱、江汉三大民族集团形成时期,正是他们之间相互扩张的时期。他们之间除了交往、融合、争夺势力范围,还相互挤压、冲突甚至征战。可以说,那是一个冲突和战争空前激烈的时代。
浩瀚的古籍中,我们常常能够找到相关记载。在故老相传的民间传说里,有着大量的这类历史记忆。
不独历史文献,在近代考古发现之中也能得到完全证实。
中华大地上的扩张最先是从海岱集团开始的。这个事实,恐怕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大约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该文化开始由山东半岛向中原扩张。
考古学家发现,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无独有偶,在大汶口文化迁徙的同时,钱江海湾的良渚文化也开始了向中原扩张的步伐。
良渚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其发达的文化和较高的文明,决定了它的扩张是非常有效和有力的。仅就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良渚文化扩张的范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海岱地区的边缘地自不必说,中原地区、赣江流域都是良渚文化的扩张之地,甚至岭南地区也出现了良渚文化的身影。
良渚文化的扩张,不是波浪涟漪似的推进,但带来了涟漪似的文化影响。根据江苏新沂花厅墓地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器、玉器等及碳-14法测定,良渚文化在海岱地区扩张的时间是在4800—4600年前。而到了距今4400年左右,良渚文化的影响甚至到达了山西晋南盆地及陕西的延安地区。襄汾的陶寺文化和陕北的芦山峁村出土的古玉器,都能从中窥视出良渚古玉晃动的影子。
良渚文化扩张的目的是什么?多年以来,考古学家都不是很明白。
仅就先民们的生活而言,生存是第一要素。通常,先民势力扩张,都是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争夺土地和劳动力。
对于那些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富、资源缺乏的地方,先民的流动和迁徙及由此带来的扩张,人们不难理解。可良渚文化所在地,是适于水稻种植和渔猎捕捞资源丰富的地方。面对生活来源如此稳定、可靠的地方,良渚人却要舍弃,转投他乡。这不能不让考古学家疑惑。
为什么会如此?
良渚文化的扩张,却是不争的事实。显然,良渚文化的扩张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试着来审视其扩张的原因:
当时,与良渚人敌对的且强大的外部势力并不存在。环顾四周,没有比良渚文化更为发达的文化了。谁敢与强大的、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的良渚文化抗衡?何况良渚文化还有强大的姻族大汶口人做后盾。再加之,良渚文化内部也无分裂的迹象,至少,考古发现还未证实这一蛛丝马迹。
既然无外部势力的逼迫,内部力量又无分裂,良渚文化及大汶口文化西扩的动因,就只能与环境改变有关,尤其是在气候剧烈变化时期。翻阅当时的气候环境资料,终于发现,事实果然如此。
6000—4000年前,全球进入了气候最为温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大陆冰盖均已完全消失,冰川融水归海,造成了高海平面的出现。世界各地海平面超出现代海平面2—5米,海岸线深入内陆数十至数百公里。
在我国东部,高海平面引起大范围的海侵,称为“黄骅海侵”。其时,在长江以北平原海岸线内迁可达60—100公里,长江以南平原海水入侵纵深 200公里,淹没界限达镇江,太湖、杭州及现在的绍兴市都处于海水之下。[1]
黄骅海侵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海岱地区的沿海平原和浅丘大多成为海水泛滥之地。靠近海水泛滥之地的地方,成了不长庄稼的盐碱地。稻作农业面临全面危机。
大约在距今4800年的时候,海侵加剧,灾害愈加明显。不断扩展的海侵,使得良渚文化逐渐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家园。良渚文化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困境。(www.xing528.com)
显然,海岱地区已渐无立足之地,不仅良渚,连靠近江南的部分大汶口人也面临西迁的命运。只有躲过海侵的逼迫,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以旱地粟作农业为生业的大汶口人而言,最好的迁徙地当然是黄河流域。原因很简单:旱地农业经济形态相似,婚姻部族又在中原。迁徙到中原,顺理成章。
在距今4800年至4400年,来自东方海岱集团的大汶口文化不断向中原地区流动和传播,这给中原地区的河洛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陶盉、陶鬶、牙璋等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开始在中原的龙山文化中流行。
当然,在此期间,大汶口—龙山文化的西迁,作为中介,必然会将良渚文化的因素带入到中原文化之中。中原地区昔日未曾有过的玉琮、玉璧、玉钺等古玉礼器,开始盛行。
在这之后的数百年里,中原黄河、洛河一带的考古学文化,被海岱集团的文化所牵引,并被带入了玉琮时代,由此迈向新的文明的轨道。
由于尧、舜、禹的不断努力,陶寺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等文化经历了交融聚合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文明——华夏文明。
留在海岱地区北部及山东半岛山地的大汶口人后裔——龙山文化的各部族,逐渐形成了东夷集团。
相比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原本强盛的良渚古国正在走向辉煌,却突遇海侵的逼迫。他们的文明之旅被自然之力强制阻断。
良渚人的强盛计划因海侵而完全被打乱,国家的威权无法体现在扩张势力上,只能用在了如何防止海侵方面。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良渚古国的统治者恐怕已无暇他顾,他们所有的精力只能用在确保农业用地上。防止海侵带来的农业影响和实施减灾措施,成为良渚古国当政者首要考虑的事项。所以,我们会看到,距今5000年到4800年时,已经强大起来的良渚文化却无任何扩张迹象。就像正在奔驰的马车突然陷入泥沼动弹不得,驾驭者手足无措。同样道理,良渚文明也深陷困境,处于困顿时期。
在这一段时间里,在中华文明的大舞台上,他们似乎沉寂下来。
直到距今4800年,良渚人才活跃起来,但这与建立强大的文明王朝无关。此时,他们的农田和家园已经不保,放弃故土成为无奈的选择。他们的活跃,是被动的活跃。
由此时起,良渚文化部族开始一支一支地迁徙他乡。
囿于水田稻作农业的传统,良渚文化部族放弃了进入黄河流域、从事旱地粟作农业的选择。他们冒险进入江南的内地各省和岭南地区,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地区森林密布,山峦起伏,能够开垦出的水田很有限,其环境还不适宜发展稻作农业。由于生存所需的稻作农业呈零散状态,部族人口分布也受到限制。
昔日强大的部族被迫各自求发展,人口分散了,原先聚集起来的精英人才流失了,因而强大的力量被分散了。他们不再有逐鹿中原、争夺中原王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
很长时间,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良渚人没有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呢?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要比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早许多,文明程度也要高出许多。我也纳闷,建都建国于中原的夏商时期的文化,何以有太多的东方因素?
到此时,我似乎全都明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