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999—1078),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武经总要》的编纂者之一。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天圣二年(1024),曾公亮登进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累封鲁国公。卒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为刑部郎中曾会次子,他自少时起就颇有抱负,且器度不凡,《宋史·曾公亮传》记载:“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乾兴元年(1022),曾公亮受父命奉表晋京祝贺宋仁宗登基,仁宗任命其为大理评事,但他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以斜封入仕,故未赴调。
庆历八年(1048)仁宗下诏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他关心国计民生,为官清廉,是个有作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绩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宋史》给予曾公亮如下的评述:“公亮静重镇浮,练达典宪,与韩琦并相,号称老成。升之自为言官,即著直声。”
曾公亮是颇受朝廷重视的三朝老臣。仁宗曾当面赐给曾公亮金紫衣,说:“朕自讲席赐卿,所以尊宠儒臣也。”宋英宗即位,任他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曾公亮加职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视边防和军事建设,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其五十余年政治生涯中,从知县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为政有声,崇仁守正,识度精审,练达治体,深谙兵法。
曾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二百五十卷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英宗实录》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勋德集》三卷、《演黄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由此曾公亮得以跻身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的行列。
丁度(990—1053),字公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邢台清河县)。北宋大臣、训诂学家,为《武经总要》的另一位编纂者。
大中祥符四年(1011),丁度登“服勤词学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六年(1046),升任枢密副使。庆历七年(1047),官拜参知政事(副相)。(www.xing528.com)
《宋史》有传曰:“度性淳质,不为威仪,居一室十余年,左右无姬侍。然喜论事,在经筵岁久,帝每以学士呼之而不名。”由于长年为仁宗讲解经史,仁宗常称他为“学士”而不喊他的姓名。《宋史》记载:“度强力学问,好读《尚书》,尝拟为《书命》十余篇。”
正是丁度的勤奋好学、博文广记,让他在宋仁宗朝重修《集韵》时得以领衔。《集韵》是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共十卷。号称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了27331字,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集韵》之所以会被误点成五万多字,原因是韵书按韵来编排字,而汉字有多音字的现象,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韵书就列在不同的韵部,同一个字可以多次出现。所以按字头一算,字数就多了很多。
学问之余,丁度对当时的军事形势格外关注,《宋史·丁度传》记载:刘平、石元孙败,帝遣使问所以御边。度奏曰:
“今士气伤沮,若复追穷巢穴,馈粮千里,轻用人命以快一朝之意,非计之得也。唐都长安,天宝后,河、湟覆没,泾州西门不开,京师距寇境不及五百里,屯重兵,严烽火,虽常有侵轶,然卒无事。太祖时,疆场之任,不用节将。但审擢材器,丰其廩赐,信其赏罚,方陲辑宁几二十年。为今之策,莫若谨亭障,远斥堠,控扼要害,为制御之全计。”
因条上十策,名曰《备边要览》。
《宋史》又载:
时西疆未宁,二府三司,虽旬休不废务。度言:“苻坚以百万师寇晋,谢安命驾出游以安人心。请给假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从之。累迁中书舍人,为承旨。……又言:“契丹尝渝盟,预备不可忽。”因上《庆历兵录》五卷、《赡边录》一卷。
可以说,《武经总要》是宋仁宗知人善用,以及两位编纂者珠联璧合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