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社会场域是每个个体生存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必然受到社会场域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要素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取决于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大小、方向的力。其中正向的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而负向的力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因此,处于社会场域中的教师必然受到社会场域所产生的力的影响。社会场域动力是指社会各个子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起推动作用的力的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学校与社会场域中的发展,如图2.4所示:
图2.4 教师、学校场域、社会场域的关系
从图2.4可以看出,社会场域处于最外层,学校场域处于中间层,教师位于最里层,整个学校和教师都受社会场域的影响和制约,即社会场域所产生的力推动或阻碍着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其中社会场域动力推动着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激发和生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来自社会场域的力。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论的角度而言,社会场域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矛盾,尽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不容忽视,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外部矛盾也可以影响事物的发展。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学记》中谈到“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导致“教之所由废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谈道:“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此外,“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社会场域中,形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师道不传,教育由此而废,更何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向学从教。这充分体现了不良的社会场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了教师的厌学厌教。因此,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必须充分调动和利用来自社会场域的力量,使其形成社会场域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1]Ralph Fessler.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Peter J.Burke.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M].Springfield,ILL.Charles C.Thomas,1985:86-97.
[2]Fuller,F.Concerns of teacher: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1969(6):207-226.Fuller,F,Bown,O.Becoming a teach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126-132.
[3]Leithwood,K.The principal’s in teacher development.In Michael Fullan.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2:86-90.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5]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8]伍叶琴、李森、戴宏才:《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www.xing528.com)
[9]李森:《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8页。
[11]李森:《教学动力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2]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13]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5页。
[14]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15]A.S.Hornsby(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石孝殊、王玉章、赵翠莲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34页。
[16]A.S.Hornsby(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石孝殊、王玉章、赵翠莲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128页。
[17]O.F.博尔若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6页。
[19]黄裕生:《时间与永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4~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