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动力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动力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类方式:一是群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群体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为此,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调查显示,我国教师职业倦态发生率高达50%。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教师厌教厌学、职业倦怠、幸福感指数低等,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教师缺乏动力,进一步而言,是中小学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动力

教育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类方式:一是群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种方式强调通过对一定规模的教师群体进行培训和指导,旨在“批量化”地造就“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以期大面积提升教师素质。群体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大批教师集中起来,聘请教育专家实施集中授课,省时省力,是一种“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但是,在群体式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家学者面临的对象是群体性的教师,是抽象的人,“教师们”对“教师”的遮蔽,忽视了教师个体的真切体验和内在感悟。同时,由于缺乏对教师个体的认识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分析,专家的授课就难免陷入空洞、枯燥和无聊的尴尬境地。对于教师而言,专家也只不过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匆匆过客”,未能留下一丝浮光掠影。因此,在群体性教师专业发展现场,最常见的情景往往是“专家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学员在台下各取所需,玩得不亦乐乎”。

二是个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种方式突出教师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教师个体对自我发展的谋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和反思,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个体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当下盛行的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反思、教师叙事、教师行动研究等。由于这种发展方式基于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是教师主动性的、内生性的发展,因而能够激发教师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由于个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对这些微观问题的研究,既“接地气”,又能消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困惑,因而常常受到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但是,在个体式教师专业发展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教师个体发展容易走向盲目、陷入迷茫。同时,由于制度规范的缺位,教师个体发展容易走向自由化、远离教师发展的本质,且难以持久。在个体式教师专业发展现场,最常听到的声音是“一天到晚都在忙备课、上课、工作琐事,哪有时间谈什么专业发展”,或者是“(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反思、教师行动研究等)好是好,就是没有专业指导,也不知道怎么做,也没有效果”。

三是共同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种方式旨在突破群体式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和个体式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局限,融合二者的优点,以期通过群体的合力和个体的努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合作、教研组研讨等方式。这种方式的显著特征是规模较小、问题聚焦与全员参与,它既发挥了团体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又突出了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是,共同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有一个核心的领导,能够组建团队和实施有效决策;其次是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最后是有共同的愿景和主题,确保全员全程深度参与。无论是群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还是共同体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的激发。为此,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此外,在21世纪初,尽管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教师职业倦怠仍然如幽灵一样地游离在教师群体之中,严重阻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查显示,我国教师职业倦态发生率高达50%。[6]社会赋予教师过高的期望、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各种评价制度、职称晋升、学生行为问题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带来的一系列适应性问题令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一定的阈限值时,教师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如教师抱怨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教学热情、应付各种教学检查、对工作持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由此可见,过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工作绩效下降、无心从事教育事业,甚至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大学同学(现在是某中学教师),在交谈过程中谈到他目前的情况时,他表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很无奈、很痛苦。周围的同事大多只是应付教学任务,毫无教学的热情,业余总是打麻将、玩牌,他们对工作持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几乎丧失了教学的动力,曾经对教育的那一份激情也渐渐消退。因此,他决定报考公务员或者换一个工作环境。另外,通过和一些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谈话了解到他们选择教师职业大多出于无奈,看中的或者是教师职业有较长的假期,或者是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薪金,他们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缓冲期的工作,“教书不过为人们在寻找其他更有声望工作期间提供了一种临时的职业选择”[7]。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另谋他业,根本没有想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不用说终生从教。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教师厌教厌学、职业倦怠、幸福感指数低等,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教师缺乏动力,进一步而言,是中小学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厌学厌教、职业倦怠、幸福感低等问题,聚焦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以期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本体解读、现实考察,揭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进而提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路径,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