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
所谓“诵读式”教学模式,就是以诵读为主线,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自主探究为手段,以正确运用语言、全面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理论与操作体系,即“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审美—在读中探究—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表达”。
其基本特征有:
其一,突出学习语言,体现以语言本体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观。以语言本体为核心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到其本体——学习语言上来,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高中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要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能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其二,“读”贯穿课堂始终,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观。强调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栾城遗言》中有“读书百遍,经义自见”之说,东坡送安敦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以读为主线的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既有系统的考虑,又有层次的安排,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体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说与写的能力。(www.xing528.com)
其三,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诵读式”教学模式,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语文学习逻辑,沿着“感悟—领悟—积累—运用”的思路,始终坚持诵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语言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推进教学的过程中,一步接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披文入情,由情悟理,层层推进,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其四,听说读写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式”教学模式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听说读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于互动中达成语文学习目标。
其五,凸显学生主体,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新课程观。“诵读式”教学模式吸收了“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成为一个接受者,他们拥有了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参与设计,组织策划,参与诵读,参与文本探究,参与评价文本,参与鉴赏同伴与教师的表演。他们是“朗诵者、观摩者、评价者、设计者、表演者、鉴赏者”。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考、发现、质疑、探究、批判、联想、反思。他们是课堂的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