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最新的社团项目设置为例,体育社团活动项目的设置有四个环节(如图2所示):第一个环节,结合学校目前实情,向高一、高二学生公布本学期社团活动课程选课指南,项目尽可能多,供学生参考(见表1),每人每学期只能参加1个体育社团。第二个环节,向高一、高二学生发放《体育社团课程志愿书》,并收集、整理、统计志愿情况(如表2所示)。第三个环节,平衡各社团人数规模,原则上尊重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吸纳,将自动被第二志愿(社团)吸纳。第四个环节,公示各社团人数、名单,社团一旦确定,本学期将不再进行调整,选定体育类社团的同学可以不再选择校本选修体育类项目(如图1 所示)。部分社团课程如网球、乒乓球、武术聘请了武汉体育学院、社区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等专业教师兼职任教。
图2 体育社团活动课程项目设定环节
表1 学校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体育社团课程选课指南(目录)
表2 学校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学生体育社团选修项目统计表
2.社团课程设置的学时安排
每周2~6节课之间开设国家规定体育必修2课时(学时),包括体育项目在内的校本选学课程在每周一、周二、周五的第八节课,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在每周三的第八节课,额外开展社团活动可以每周申报1次,每个学生只能参加一类体育社团活动课程,修完18个学时1个学分(见表3)。
表3 学校2012—2013学年度本校“6+1+1”课程体系学时安排表
3.体育社团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本校实施“6+1+1”课程体系有近两年的时间,体育社团活动课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相关制度。一是实行体育社团活动课程招(投)标制:课程面向全校教师征集,经学校课程委员会认定后,再面向教职工进行招(投)标,评标后将结果报课程委员会,由教师个人或团队开发课程。二是实行学生初选终选制:学生对公布的课程进行初选试学,终选确定体育社团课程、选学课程。三是实行年级统筹协调制:以年级为单位指导学生选课,跨年级选课由年级之间协调,确保学生兴趣培养。四是课程质量监测制: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教师对体育社团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根据评价认定课程质量(见图3)。
图3 体育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管理体系流程图(www.xing528.com)
4.构建高效、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由于体育社团构建打破了年级界限,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个体差异性更加突出,社团活动教学不能等同于常规体育教学,其方法就需要精心选择与合理运用,因社团特点而异。如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技术教学主要采取分层互动模式,即将分层式与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局部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在技能学习与个体发展目标上“分层”但不“分等”。这种形式拉近了同学间因年级隔阂而产生的距离,增进了队友之间的友谊,在整个课堂上,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起来(其模式见图4)。
图4 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图
5.制定课程的评价机制
第一,确定发展目标。建立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成长档案及发展目标。由于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年级,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社团成员的发展要求须区别对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梁龙旭老师曾寄语本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体育学习评价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强调自我的纵向比较,让学生意识到每一次的学习评价都是对自己前一段学习的诊断……”因此,本课题研究实践小组积极推行了分层分类的评价方法,按照优、良、差的层级确定了社团成员分成A、B、C三个档次的发展目标(表4),以此来作为评价依据,并根据学生特点与学生共同建立个人社团活动成长档案。
表4 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各阶段(层次)发展目标与内容要求
第二,制定评价项目及权重。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手段,借鉴邱英老师研究的《中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实践课的实施》中的课程评价方法,结合本研究实际,主要参考学生的参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合作精神、服务社团等方面进行评价。成绩评定采用可操作性强且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见表5)。
表5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成绩综合评定参考表
(评级要求:优秀等级必须含2个“优”以上,良好等级含1个“优”与2个“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