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变教学方式,高效提升教学效率

转变教学方式,高效提升教学效率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只有同时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三阶段教学法。叶圣陶认为,历练主要指吟诵和参考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应付教师必要的考问。

转变教学方式,高效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逐句讲解,二是强力解读,三是架空分析。这些弊端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导致的后果是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只有同时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提出,阅读教学必须符合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要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一条是要有利于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要革除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核心,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下面笔者推介几种教学方法,以飨读者

一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三阶段教学法。叶圣陶主张把语文的阅读教学分为预习、讨论和历练三个阶段。教师应布置学生在上课前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同时会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字词的障碍,并能通过粗读课文而提出心得、疑点和难点。这个预习阶段非常重要,我国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收效甚微,恐怕与教师未很好指导学生预习,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以及预习不得法有很大关系。试以勤查字典、辞典为例,学生若做到了这一点,等于身边多了一群随时随地可以请教的权威老师,预习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精读指导进入第二个阶段做好了充分准备。第二个阶段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这时,由教师作为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课堂上组织讨论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于:学生在预习时的心得见解未必相同,疑难之处也未必一致,他们是带着主动的、有兴致的、解疑的积极心态进入课堂的,当他们的见解和心得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和赞赏的时候,当他们的疑难通过讨论得到疏通的时候,便会有极大的成功感受。第三阶段是指导学生历练。叶圣陶认为,历练主要指吟诵和参考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应付教师必要的考问。“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二是洪镇涛先生提出的语感教学法。语感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质地、文章的气势、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如从语音文字方向、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确当感;从概念方面、判断方面领悟语言的逻辑严密感;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领悟语言的适境得体感;从文章整体组合方面、材料搭配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领悟语言运用的和谐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以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第四步,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得到广泛认同。(www.xing528.com)

三是“探究式”语文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段展开阅读教学,并融入个性化阅读、多无解读的开放式语文教学理念,重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它的基本流程是确定问题,提供背景,揣摩语言,多元结论,选择佳案。具体操作上应把握住三点:第一是设置的问题应是文本解读的突破口,也就是课堂教学思路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能向课文各个部分发散、辐射,课文各个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如在解读归有光抒情散文《项背轩志》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句来设置问题:喜从何来?悲在所处?并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四喜四悲”。四喜是:一喜劳动有获,二喜环境清幽,三喜读书之乐,四喜夫妻恩爱;四悲是:一悲诸父异爨,二悲幼年丧母,三悲祖母之亡,四悲中年丧妻。在体会喜悲中兼及语言学习、能力训练和德育熏陶,从而在师生互动中轻松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又如在教授鲁迅小说祝福》时,就可以围绕“祥林嫂之死”提出思考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在教授苏轼赤壁赋》时,可紧紧围绕情感线索乐—悲—喜展开讨论,基本问题可设置三个:为何乐?为何喜?为何悲?第二是引导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在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达成阅读教学目标。如在分析《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到底让我惦记着江南了”等关键句子找出来,然后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分析整合,得出一条愁—喜—愁的意义脉络。又如在教授《项链》时,可引导学生发现以下信息:路瓦栽及其夫人到警察局,到报馆,到车行悬赏招寻后,照着项链盒子上的招牌字号找到了那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是卖出这个盒子。”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他们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正跟他们找的一挂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老板让了价,只要三万六千。十年后,路瓦载夫人碰见了珍妮,道出还项链的真相,珍妮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将上述信息找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信息为后面项链是假的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看出,从老板到买者,从贵族到平民都讲诚信,这可视为人际关系,也可视为社会背景。这就为我们多角度审视主人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多元解读文本的理念。第三是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营造民主、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事实上,思想活跃、渐趋成熟的当代高中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常常会有惊人之语。如在讨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主旨时,学生从文中看出了作者宽容平和的心态以及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在评价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别里利夫的形象时,学生也提出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去主动帮助别里科夫?”的疑问。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让传统语文经验与当代语文教育理念得到较好融合。当然,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愿语文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08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