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交流讨论结束的同学回到座位上吧。哪一组的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我找的是第七段,在第86页。
师:第七段86页,请读出来。
生: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个句子用问号和感叹号双重标点符号可以生动形象地凸显干巴菌的样貌丑陋。作者没有用太多的细节描写和语言去描绘、去刻画,只像平时说话一样平平淡淡,用几个标点符号就表达出自己对这个干巴菌的看法。
师:什么样的看法?
生:样貌平淡。
师:貌似不起眼,其实好吃。所以你是从哪个角度去进行赏析的?
生:标点符号。
师:如果是从标点符号去赏析的话,那我们连同下一句来看看作者对那干巴菌是怎么说的(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一句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生:问号和感叹号。
师:那前面那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表达?
生:疑问。
师:也就是半信半疑,那后面这一句呢?
生:感叹。
师:好,我们怎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语气呢?我们能不能给这两句话加一个语气词呢?
生:加“难道不是”。
师:加语气词,“难道不是”不是语气词。我们可以加什么呢?
生:加“呀”。
师:老师提示一下,加“咦”如何?(咦),这东西也能吃?
师:那后面一句加什么语气词呢?
生:加“哇”。
师:好,大家来模仿一下。我读前一句,用怀疑的语气;全班读后一句,用赞叹的语气。好不好?
师:(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还不够感叹,用你们的丹田之气读出来。我们再来试一试——
(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哇),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对了,作者就是通过运用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的。文章中还有没有通过标点来表情达意的句子呢?
生:有。
师:比如说第八段,哪句话?
生:第八段第四行。
师:嗯,读出来。
生: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师: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两个感叹号!所以这种赞叹之情是如此强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师:还不够快,要快。大家听我读一读——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
生: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师:干脆利落,赞叹之情脱口而出!这是从标点符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还能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吗?
生:第八段。
师:读出来。
生:“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地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师: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用了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写出女孩子娇美的形态,衬托了昆明雨季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师:嗯,肖琳同学从平时考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什么情感。是吧?但这好像跟汪老散文语言所追求的不太一样。汪老追求的是其他的,比如说“这个女孩吆喝的时候,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谁来给我读一读,你们推荐谁啊?
(学生都在笑)
(生推荐肖琳来读)
师:好,大家听一听肖琳是如何表现“卖杨梅——”那种娇娇的声音的。我读前面,肖琳接着读下去。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地吆喝一声——
肖琳:卖杨梅——
师:好像读得快了一点,你看句子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对吧?再来试一试: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
生:卖杨梅——
师:好,声音读得延长了一点,再来一次。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喽——”我的声音就是不行,因为我声音的穿透力太怎么样?
生:太强了。
师:对,要娇娇的。娇娇的声音使空气都怎么样了?
生:柔和。
师:变得柔和,空气都变柔和了,那心柔不柔和?那作者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这就是从什么角度来赏析的?
生:口语。
师:对,这是汪老散文的第二个特点,运用口语,贴近生活。还有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的吗?
生:我找的是第86页第七段中的一个笑话。
师:嗯。
生:“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颗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了鸡枞随处可见。”
师:那你是从什么角度赏析它的呢?(www.xing528.com)
生:如话家常。
师:如话家常。所以,还是非常贴近生活。你想想,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给你讲笑话,你自然就觉得非常亲切。这是从贴近生活这个角度赏析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角度了?
生:第86页的第十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师:那你是从什么角度赏析的?
生:这里提李商隐的诗,渲染了雨季乡愁的氛围。
师:嗯,原来渲染了一种氛围,我们学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流露一种什么情感?
生:思乡。
师:你是从什么角度来赏析这个句子的呢?
生:作者提到古诗。
师:那作者提到古诗会使文章变得怎样?
生:很文雅,很典雅。
师:好,典雅别致。作者提到古诗的句子文中还有没有?
生:有。
师:最明显、最直接的是在文章哪里?
生:也是第十段。
师:它直接就写了一首——
生:古诗。
师:这样就使我们文章马上就变得富有文采了。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引用古诗词。还有其他赏析角度吗?
生:第84页的第六段。
师:读出来。
生:“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师:怎么样?
生:这是一个短句。
师:如果说是一个短句,那文中有没有比这更短的句子呢?
生:有。
师:有没有最短的?在第几段?
生:第七段。
师:读出来。
生:“滑,嫩,鲜,香”。
师:嗯,请坐。这句话里其实已经有我们之前讲过的哪个特点啊?首先“很好吃”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口语。
师:大家读一读这几个短句——“滑,嫩,鲜,香”。
(学生齐读)
师:把这几个逗号去掉后,再读一读。
生:滑嫩鲜香。
师:对,滑嫩鲜香,跟有逗号时,有什么区别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嗯,第二句。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很明显,有逗号的时候就怎么样?
生:有停顿。
师:抑扬顿挫,特点突出。但如果没有逗号,就只一口气带过了。所以说,一个逗号构成了一个短句。
生:一字一句。
师:一字一句真够短的。那么短句既能突出牛肝菌的那种好吃,而且读起来又怎么样?
生:顺口。
师:应该说是非常轻快、明捷。这样的句子在文中随处可见,比如下面这一句:菌中之王是——
生:“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师:鸡枞,味道浓,无可方比。大家有没有看过《舌尖上的中国》?
生:看过。
师:我绝对相信《舌尖上的中国》的编辑学习了汪老的语言,不信的话你回去看看。非常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够表达出那种情感来。所以在这篇文章里面,情感是这样表示的。那现在我们把这些短句来读一读,读一下课文第七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七段。)
师:好,停。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有韵味的句子。比如我给你们一个句子看你们怎么来欣赏。比如大家看第九段最后一句——“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句话有谁来点评一下?“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句话看起来结束了没有?
生:没有。
师:好像还没有,那如果是一个句式的话,正常情况下一个句式应该怎么样?
生:……
师:正常的句式应该是“不是……而是……”。但汪老写完“不是……”呢?没有写完,有什么好处呢?
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师: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这个句子已经在段末了,不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请坐,刘诗灵同学你来。
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更美好的想象空间。
师:很好,给点掌声。
(学生鼓掌)
师: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说言已尽而意无穷,不就是这样嘛。“我的心软软的”。为什么会软软的?
生:被房东的善良所感动了。
师:所以在这篇文章里面有很多的语言,在平淡中流露深情。就刚才这一句,我们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